清·朱彝尊
百戰(zhàn)樓煩地, 三春尚朔風。
雪飛寒食后, 城閉夕陽中。
行役身將老, 艱難歲不同。
流移嗟雁戶, 生計各西東。
〔崞(guo)縣〕今山西原平縣。〔樓煩〕春秋時北狄國名,今山西省西北部地,戰(zhàn)國時被趙武靈王所滅。〔雁戶〕流離無定的民戶,如雁隨時遷移,故以為喻。劉禹錫《洛中送崔司業(yè)》:“洛苑魚書至,江村雁戶歸。”
此詩寫于康熙四年(1665)二月。作者自康熙三年十一月到大同謁見山西按察使曹溶,在那里過年后,再南往崞縣,已是清明時節(jié),寫下此待,表達了旅途的感受。
雁門關一帶,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作者遠懷當年趙武靈王向北狄國樓煩發(fā)動兼并戰(zhàn)爭,經歷多次爭奪戰(zhàn),終于擴大了趙國領土的事實,又想起明崇禎十七年,明守將周遇吉在崞縣西邊的寧武與李自成起義軍激戰(zhàn)的情況,百戰(zhàn)之地的這些戰(zhàn)役,雖已成為歷史的陳跡,但冷氣逼人的北風猶不減當年。接下去“雪飛”二句,雖寫眼前景物,而隱詠時事。寒食清明之后雪飛,正塞外春遲。城廓依然,江山易主,寒氣襲人。夕陽尚未下山,城門早已關閉,尚是兵荒馬亂的跡象。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行役,感慨良深。于是自然而然地引出頸聯。詩人感慨在漂泊流轉中人漸漸老去,又想到年年跋涉,其艱難困苦,又是年年不同。這“行役身將老,艱難歲不同”十個字中,是飽含著作者的身世之痛的。朱彝尊是明萬歷狀元宰相朱國祚的曾孫,明亡后眷懷故國,秘密從事抗清活動,但當時桂王朱由榔已被殺,鄭成功兒子鄭經的復明活動亦已失敗。復明無望,清朝鎮(zhèn)壓又更加殘酷。康熙即位后,先有金圣嘆的哭廟案,又有莊廷的戮尸案。作者這次雁北之行,也是出于避禍遠地的打算。歲月艱難,自不待說,江南春暖,景物宜人,然而有家難歸,有恨難說。他所至交結豪杰,訪古搜奇,緬古懷今,而發(fā)為詞章則不得不隱晦其辭。在了解他的身世之后,“流移嗟雁戶,生計各西東”,這尾聯就十分易解了。其為“生計”而漂泊各地,實則是隱指流浪逃亡。
詩人從歷史的回顧,寫到現實的處境,其中又抒發(fā)了身世之感。詞句凝煉,音調凄苦,感人至深。
上一篇:《曉起·清·趙翼》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景州·清·彭孫遹》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