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將軍伊勒圖等奏,土爾扈特汗渥巴錫及其臺吉策伯克多爾濟并舍愣等,率其部眾三萬余戶來歸②。先期遣使至伊犁,具書通款,自言為阿玉奇汗正系,向居俄羅斯地,久愿為大皇帝臣仆而無機可乘③。乃于去冬謀棄舊游牧,挈屬內附,因自彼逸出。行程萬千有余里,閱半年余始抵卡倫,乞準令入覲,以伸積誠④。渥巴錫等亦先后來至伊犁,察其詞意懇切,郵函以聞。先是安泰奏,偵知土爾扈特部內附信,即遣額駙色布騰巴珠爾往迎之。今即諭其偕渥巴錫等至山莊朝謁,而舒赫德亦先所命由烏什馳往蒞其事者,因令代伊勒圖為將軍,駐伊犁安輯新附之眾⑤。給以餼贍,振其乏也,授之牧地,資其生也⑥。其汗及臺吉、齋桑至者,將錫宴、赍封爵秩,而其部眾則量地分編以居,聯其情亦渙其勢也⑦。蓋土爾扈特自入俄羅斯,遠阻聲教,越今幾六七十年⑧。乾隆丙子秋,其汗敦魯布剌什雖曾使人入貢,第宴而遣之⑨。茲乃不藉召至,全部內屬,誠有不期然而然者。且準噶爾自底定以來,筑城安屯無異中國郡縣⑩。今土爾扈特復隸我藩屬,于是四衛拉特之眾盡撫而有之,可謂盛矣(11)。然余履泰持盈之念彌以是為兢兢,序而系之以詩,紀實也(12)。其詳分注各句下,此則毋庸覙縷矣(13)。
土爾扈特部,昔汗阿玉奇,今來渥巴錫(14),明背俄羅斯。向化非招致,頒恩應博施(15),舍楞逃復返,彼亦合無辭(16)。衛拉昔相忌,攜孥往海濱(17),終焉懷故土,遂爾棄殊倫(18)。弗受將為盜,俾安皆我民(19),從今蒙古類,無一不王臣。
注釋①作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土爾扈特為明末厄魯特蒙古四部之一。明末清初時土爾扈特部受到準噶爾部的侵擾,遂舉族西遷,輾轉至伏爾加河下游。土爾扈特人民在沙俄的侵擾壓榨下,懷念故土,一直和清政府保持聯系。乾隆二十一年(1756),土爾扈特汗遣使繞道俄羅斯,歷時3年回到祖國,受到弘歷的隆重接待。乾隆三十六年(1771)一月五日,土爾扈特汗渥巴錫率所部16.9萬余人重返祖國。他們擊退了俄軍的阻擊,歷時8個月,行程萬余里,到達伊犁時人口僅剩半數。乾隆即命渥巴錫等人趕來山莊朝覲,封渥巴錫為卓克里圖汗,其他隨行的各部首領也都受到封賞。此詩反映了對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的欣喜,也表明了在沙俄威嚇面前的嚴正立場。②臺吉:清代對蒙古部落的封爵名稱,位次于輔國公,分四等。③阿玉奇汗:土爾扈特部首領。其曾祖率部屯牧于伏爾加河,三傳至阿玉奇始自稱汗,雍正二年(1724)病逝。④卡倫:清政府在東北、外蒙古和西北邊境所置的軍事哨所。⑤今即諭其句:弘歷命額駙往迎渥巴錫等至避暑山莊。清政府分土爾扈特為新舊兩部:舊部由渥巴錫統領,由伊犁將軍統轄;新部由郡王舍楞統領,由定邊左副將軍統轄。⑥餼贍:糧草等供給。⑦齋桑:蒙古官員。“齋桑者,管事官。”(見魏源《圣武記》)⑧蓋土爾扈特句:此言六七十年,是從策妄阿拉布坦繼噶爾丹為準噶爾汗時算起,土爾扈特部受準部侵擾,徹底西遷。⑨第:但,只是。⑩準噶爾自底定句: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廷平息了準噶爾部,阿睦爾撤納北竄俄國,不久病死。(11)四衛拉特:即指厄魯特之四部,“號四衛拉特,統稱額(厄)魯特。”(見《西域國志》)(12)履泰持盈句:為繼承祖宗功業,保持安定局面,心中十分系念的就是邊境的鞏固。(13)毋庸覙縷:不需要詳加羅列了。覙縷:原委。(14)今來句:此句原注云:“渥巴錫為土爾扈特汗阿玉奇之孫,敦魯布剌什汗子也。”此處系弘歷誤記,渥巴錫是阿玉奇之曾孫,見《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傳》。(15)向化二句:土爾扈特部自動歸向中華文明,朝廷應該廣施恩惠。(16)舍楞二句:舍楞原為準噶爾部臺吉,依附阿睦爾撤納叛亂,失敗后逃往俄國。后隨渥巴錫請降,封扎薩克多羅郡王。舍楞句原注云:“平定伊犁時,舍楞曾計害我副都統唐喀祿,逃匿俄羅斯。彼時即向索取,而俄羅斯以土爾扈特舊系彼屬,竟不送還。今舍楞即棄彼來歸,俄羅斯即向我求索,亦有辭折之。然莫若先以此意令典屬傳檄示知,尤見中國光明正大。”(17)衛拉二句:指厄魯特蒙古內部爭釁不已,土爾扈特部為逃避準噶爾部的侵擾,遠竄俄羅斯一事。攜孥句原注云:“準噶爾舊凡四部,曰綽羅斯(即準噶爾部)、曰都爾伯特、曰和碩特、曰土爾扈特,為四衛拉特。策妄阿拉布坦時與土爾扈特構釁,其汗阿玉奇全部西北去。乃以輝特為一衛拉特,而土爾扈特部遂居俄羅斯地。”(18)終焉二句:懷念故土,終于離開了風俗信仰相異的國度。遂爾句原注云:“俄羅斯素不奉佛,土爾扈特在彼俗尚不同,知伊犁黃教振興,因思還歸故土。且聞從前投誠之都爾伯特部在此得膺封爵,樂業安居,遂棄其現居之額濟勒(伏爾加河)游牧,率眾內附。”(19)弗受二句原注云:“初聞土爾扈特來歸之信,議者或以舍楞前此負罪逃去,不宜與眾同受其降。余以彼即棄俄羅斯而來,若拒而弗納,彼退無所歸,必為盜抄掠,非所以寧我邊圉。且恐舍楞不來,同行之眾或疑畏不前,殊非善全之計。若俟其既至,執而罪之,尤非所以昭威信示懷徠也。彼既悔罪輸忱,則宥其以往,益足彰我寬仁。而衛拉全部莫非王臣,亦從來未有之事,又何必過為顧慮乎。”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平泰《平定金川功成恭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