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贊管寧》原文|譯文|賞析
遼東傳有管寧樓①,人去樓空名獨留②。
笑殺子魚貪富貴③,豈如白帽自風流④。
【釋詞】
①遼東傳有管寧樓: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管寧同友人避難來到遼東,并筑廬居住在山谷中。
②人去樓空名獨留:魏文帝繼位后,征召管寧,于是管寧就領著家屬浮海回到故郡。
③子魚:華歆,字子魚。
④白帽:管寧避居遼東,常戴白帽,坐臥一樓,足不履地,終生不仕。
【賞析】
華歆素有才名,少年時代與管寧友善。當時人們稱華歆為“龍頭”,管寧為“龍尾”。“割席分坐”是華歆和管寧少年時代的故事,出自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毛宗崗修改《三國演義》時增添了一些細節,其中就把“管寧割席分坐”寫在了華歆收捕伏皇后的情節之中。
毛宗崗為什么要增補這個細節,他在本章回的回首批注中流露了自己的藝術見解:“以名士如華歆,而助操為惡,至于如此之甚,原其初,不過為榮利之心未忘耳。拾金而觀之,利未忘也;見乘軒者而視之,榮未忘也。止此貪榮慕利之心,遂成其黨惡助虐之心。管幼安之割席分坐,殆逆料其后歟?”毛氏在這無非是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華歆如今助紂為虐,炙手可熱,是由少時艷慕榮利逐漸發展而來的。人的品性的優劣,既有形成的初始之因,又有發展的漸進過程。當年,華歆和管寧被時人分別稱為“龍頭”和“龍尾”,而二人的志趣和節操又迥然有異。毛宗崗從尊劉貶曹的觀念出發,認為管寧終生不仕魏是高尚之志,不愧為“龍尾”,而華歆不配為“龍頭”。他在夾批中寫道:“今則有尾無頭。若論歆之行兇,則是虎頭、豹頭,若論歆之為操爪牙,則奸狗頭、馬頭矣。”華歆與管寧有可比性,又有歷史上的聯系,因此,便把管寧這個人物插入到了小說情節之中,與華歆做對比。在毛宗崗修定《三國演義》之前的版本,都沒有這個細節。增添這個細節之后,猶嫌意未盡,又增加了一首小詩。
“遼東傳有管寧樓,人去樓空名獨留。”據史載東漢中平年間,黃巾軍興起,華夏遭傾覆動蕩,王室綱紀廢弛傾頹,管寧為躲避當時的戰亂禍難,乘船渡海,在遼東羈留旅居了三十多年。傳說他在遼東,常戴白帽,坐臥一樓,足不履地。為啥“足不履地”,因他“以地為魏地也”。這樣做表示自己不屑于與曹魏同流合污,特借此以自明其高尚之志耳。后來管寧盡管離開了遼東,但其清名,由此傳世,為東漢喜歡清議的士大夫們所推崇。
“笑殺子魚貪富貴,豈如白帽自風流。”華歆貪圖富貴,巴結權貴,做出助曹操殺伏后喪盡天良的事情。相映之下,管寧卻終生不仕魏。曹操為司空時就開始征召管寧為官,他避遼東未歸。當他回到故鄉,從魏文帝黃初到魏明帝青龍年間,長達二十多年,朝廷啟用管寧的征宣詔命一道接一道地下達,管寧都以年歲漸老,疾病日深,已經不能經受扶輿趕路到京城的顛簸,來擔負陛下交給的重大責任為由,一再推卻。而他越是不仕,越是受到當時朝廷公卿們的舉薦,連擔任太尉的華歆也要主動遜位,讓給管寧,以至明帝下詔說管寧,“心懷道德,胸藏六藝。他的清正涵養,足以與古賢相比;他的廉潔清白,也可以著稱于當今之世”。直到正始二年(公元241年),管寧已八十四歲了,諸朝臣還舉薦管寧,稱其“樸素的品質寓含著美麗的花紋,有著寒冰一樣的貞節,潭淵一樣清洌的性情。他金石一般響亮的名聲,美玉一般濕潤的色澤,時間過去得越長久,就越是明顯昭彰”。于是朝廷特地具辦了安車蒲輪、備好禮帛和玉璧去禮聘管寧,正好趕上管寧病故。管寧越是不仕,清名越高,以至到死都受人尊崇,正是“豈如白帽自風流!”
上一篇:三國詩詞《贊程畿》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三國詩詞《贊管輅》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