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詩歌·李攀龍·挽王中丞(八首選二)》鑒賞
李攀龍
其 一
司馬臺前列柏高,風云猶自夾旌旄。
屬鏤不是君王意,莫作胥山萬里濤!
其 二
幕府高臨碣石開,薊門丹旐重徘徊。
沙場入夜多風雨,人見親提鐵騎來。
《挽王中丞》組詩八首,主要寫蒙冤而死的愛國將領王忬(同“舒”)的忠勇精神。這里選讀兩首。
“王中丞”,即王忬,字民應,是詩人王世貞之父。他曾任薊遼總督,進右都御史,故稱“中丞”。因邊防失事,罪不至死,卻因以權奸嚴嵩的構陷而處斬。
****
先看其一
這首七絕,四句兩典:一是司馬臺,《漢書·朱博傳》云:“御史府中列柏,常有野鳥數千棲宿其上?!焙笫酪蚍Q御史臺為柏臺或柏府。周制,以大司馬掌軍政。后世因稱兵部尚書為大司馬,侍郎為小司馬。王忬曾以副都御史、兵部侍郎為薊遼總督,故稱。夾旌旄,夾,縈繞之意;旌旄,指軍旗。這兩句是說,御史臺前翠柏成行,郁郁蔥蔥;而御史王忬卻已冤死,但其忠勇浩氣仍縈繞其間,威風的軍旗獵獵飛翻。
后二句,又用一典,即屬(zhǔ主)鏤與胥山;前者,古劍名。春秋時吳王夫差聽信讒言,將自己所佩之“屬鏤劍”賜予伍子胥,令其自裁。子胥自刎后,吳王即命人以鴟夷(即皮囊)裝其尸投入江中。傳說伍成為潮神,常驅遣巨浪以泄他的郁憤。故言萬里濤。子胥死后,吳人為之立祠于山上,命曰“胥山”。其址在今蘇州江邊。
詩人引入此典意在為王忬枉死伸雪,并表彰其忠勇精神。沈德潛在《明詩別裁集》中,曾評此詩說:“為中丞吐氣,而忠厚之意宛然。”的確,詩歌正為王忬吐了沉冤不白之氣,頌揚了他的忠毅厚德,同時也表明了造成冤獄的是權奸嚴嵩的陷害,并非世宗的真正本意。
再看其二
這一首寫詩人重游京都十景之一“薊門煙樹”時,徘徊“丹旐(zhào兆)”之下,緬懷王忬之風采不減當年,雖死不忘報國,依稀見到他于夜間親率鐵騎奔馳沙場風雨之中。詩人所以這樣寫,目的是通過這首詩著重頌揚王忬不論生在或已經死去,都忠于社稷,始終不忘報國的可敬可佩之精神。
這里補釋幾個詞語:
幕府,指王忬的薊遼總督行營。《史記·李牧傳》引崔浩云:“古者出征為將帥,軍還則罷,理無常處,以幕帟為府署,故曰‘幕府’。”碣石,山名,在河北昌黎之北。此句意在說明薊遼總督治所之所在。
薊門,即薊州,治所在今天津薊縣。據《雙槐歲鈔》云:“京都十景,其一曰‘薊門煙樹,”丹旐,即喪柩前面的銘旌,朱紅色畫有龜蛇的旗。
上一篇:《遼金元詩歌·虞集·挽文山丞相》鑒賞
下一篇:《兩宋詩歌·楊萬里·插秧歌》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