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瑄《游龍門記》原文與賞析
薛瑄
出河津縣西郭門,西北三十里,抵龍門下。東西皆層巒危峰,橫出天漢。大河自西北山峽中來,至是,山斷河出,兩壁儼立相望。神禹疏鑿之勞,于此為大。
由東南麓穴巖構木,浮虛架水為棧道,盤曲而上。瀕河有寬平地,可二三畝,多石少土。中有禹廟,宮曰“明德”,制極宏麗。進謁庭下,悚肅思德者久之。庭多青松奇木,根負土石,突走連結,枝葉疏密交蔭,皮干蒼勁偃蹇,形狀毅然,若壯夫離立,相持不相下。
宮門西南一石峰,危出半流。步石磴,登絕頂。頂有臨思閣,以風高不可木,甃甓為之。倚閣門俯視,大河奔湍,三面觸激,石峰疑若搖振。北顧巨峽,丹崖翠壁,生云走霧,開闔晦明,倏忽萬變。西則連山宛宛而去。東視大山,巍然與天浮。南望洪濤漫流,石洲沙渚,高原缺岸,煙村霧樹,風帆浪舸,渺茫出沒,太華、潼關、雍、豫諸山,仿佛見之。蓋天下之奇觀也。
下磴,道石峰東,穿石崖,橫豎施木,憑空為樓。樓心穴板,上置井床轆轤,懸繘汲河。憑欄檻,涼風飄灑,若列御寇馭氣在空中立也。復自水樓北道,出宮后百馀步,至石谷,下視窈然。東距山、西臨河、谷南北涯相去尋尺,上橫老槎為橋,蹐步以渡。谷北二百舉武,小祠匾曰“后土”。北山陡起,下與河際。遂窮祠東,有石龕窿然若大屋,懸石參差,若人形,若鳥翼,若獸吻,若肝肺,若疣贅,若懸鼎,若編磬,若璞未鑿,若礦未爐,其狀莫窮。懸泉滴石上,鏘然有聲。龕下石縱橫羅列: 偃者,側者,立者; 若床,若幾,若屏; 可席,可憑,可倚。氣陰陰,雖甚暑,不知煩燠,但凄神寒肌,不可久處。復自槎橋道由明德宮左,歷石梯上。東南山腹有道院,地勢與臨思閣相高下,亦可以眺望河山之勝。遂自石梯下棧道,臨流觀渡,并東山而歸。
時宣德元年丙午,夏五月二十五日。同游者楊景端也。
此是一篇記游龍門雄奇壯麗的文章。龍門即禹門口。在山西河津縣西北和陜西韓城縣東北。黃河至此,兩岸峭壁對峙,形如闕口,故名。龍門是作者家鄉的名勝古跡,他懷著深厚之情于宣德元年 (1426) 至此游覽,并著文以志之。
本文藝術特色之一,是以游蹤為序,移步換景或駐足觀賞來展示龍門奇景。文章起始,寫其出西郭門至龍門山下,仰望龍門“層巒危峰,橫出天漢 (銀河)”的雄姿,黃河“山斷河出”的奔涌之勢。接著順東南麓沿棧道盤曲而上,至禹廟,進明德宮瞻仰大禹。出宮入院觀賞庭中青松奇木。此為移步換景的近觀。第三段寫出明德宮登西南石峰之絕頂。入臨思閣,俯視大河奔涌,北顧巨峽生云走霧,西覽連山蜿蜒,東視太行巍巍,南望洪濤漫流,風帆浪舸。作者站在臨思閣上,既有俯視,又有四顧,立足點未變,而視點在不斷轉移。第四段寫從石峰東取道,穿石崖,登汲水樓,又從水樓北取道至石谷,登谷南北山涯上的老樹干橋,至谷北的后土祠 (土地廟),此移步換景,人行景異。由祠廟往東,見谷龕下懸石形態各異,懸泉鏗然作聲,臥石縱橫羅列,這里駐足觀景,隨視線轉移而變幻景觀,多近觀,景物歷歷在目。筆墨鋪陳,酣暢淋漓。然后,作者又從槎 (老樹干) 橋取道,經明德宮左,登石梯,見一道院,地勢與臨思閣相高下,亦可眺望河山之勝。遂自石梯下棧道,沿東山而歸。作者在此以游蹤為線索,展示了龍門全景。
藝術特色之二,運用各種修辭手段,以細致生動的筆墨,模山范水,窮形極態地刻畫了龍門勝景,并以實景與虛景共設,加濃了龍門景觀之勝。如寫臨思閣遠眺,首先以排比鋪陳之法,寫俯視、北顧、西覽、東視、南望山川之景,然后用細筆勾勒。俯視,著力于黃河奔湍之勢,“石峰疑若搖振”,從人的感覺來寫黃河奔涌觸激,沖崖裂岸。北顧,描繪巨大的峽谷,“丹崖翠壁”是寫崖壁的鮮艷色彩,“生云走霧,開闔晦明,倏忽萬變”寫云霧縹緲之態,晦明開闔之變,通過云霧變幻,烘托峭壁的高峻奇麗。西覽,寫山巒蜿蜒而去。東視,寫太行山,巍然屹立,高于天際。南望,乃見洪濤滾滾,石洲沙渚,煙村霧樹,風帆浪舸,渺茫出沒,作者在這里所展現的是一幅雄奇宏大的畫面,體現了壯美。這是實景描繪。更有趣的是作者還將似劍的華山,雄偉的潼關,古雍、豫二州亦想象入畫,說“仿佛見之”,如此更突出了龍門“天下之奇觀”的特色。又如寫石峰上的汲水樓,不僅細致地寫其位置、構造,還展開想象地說站在石峰汲水樓上,涼風飄灑而下,就好象戰國時的列子 (御寇) 御風于天地之間,如此加濃了龍門的俊逸飄宕之美。再如寫石龕懸石參差之狀,文章道:“若人形,若鳥翼,若獸吻,若肝肺,若疣贅,若懸鼎,若編磬,若璞未鑿,若礦未爐,其狀莫窮”連用了十個比喻,將懸石比喻成人、獸、鳥、鼎、磬……如此窮形極態地描繪,使讀者如親目所見。寫龕下石縱橫羅列之態,更是以人為中心,加以想象,有的如仰臥、如側臥、如直立,有的像床、像幾案、像屏風,有的可坐、可倚、可靠,眾多無生命的石,在作者筆下以比擬法,寫得如此栩栩如生,富有生命,富有情意。總之,作者以如椽之筆,描繪了龍門兩岸的峭壁聳立,山峽中的大河滾滾,禹廟的青松奇木之挺拔,石峰絕頂的奇宏景觀,石龕下的多姿怪石,形象生動地展現出龍門雄偉、壯麗的全景。
本文藝術特色之三,寄情于景,情景交融。龍門是作者家鄉的名勝古跡,他懷著極其親切、深厚的鄉情來著墨,那一草一木,一土一石都蘊含著情。尤其這龍門乃是傳說中的禹門口,大禹曾“導河積石,至于龍門”(《書·禹貢》) 故作者在第一段勾勒完層巒危峰、大河滔滔的壯觀之后,脫口贊道:“神禹疏鑿之勞,于此為大?!痹诘诙胃鼞阎把鲋槊枥L禹廟,先寫禹廟的位置,名稱,體制規格,然后作者進謁庭下表達景仰之情“悚肅思德者久之”這里直白心境以表情。最后又以描繪庭院中的青松奇木進一步烘托對大禹功德的贊頌——“根負土石,突走連結,枝葉疏密交蔭,皮干蒼勁偃蹇,形狀毅然,若壯夫離立,相持不相下?!边@里從根、葉、干三方面渲染松樹奇木的生命力的旺盛,又以擬人法勾勒其傲然、剛毅、挺拔之姿,使讀者似乎看到大禹傲岸于千古,屹立于天地的崇高形象??傊捅诘男圩?,大河奔涌的氣勢,石峰絕頂的奇觀,石龕下多姿多態的怪石,無一不蘊含著作者對家鄉、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這正如王國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人間詞語》)
上一篇:杜甫《游龍門奉先寺》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蘇軾《滟滪堆賦》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