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均《山中雜詩》魏晉南北朝山水詩鑒賞
吳均
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
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
這是吳均《山中雜詩》中的一首。這首小詩主要是寫景。四句詩,一句一景,每句都可單獨成畫,作者的閑適之情幽隱其中,如貫珠之線,把四幅單軸小畫聯成一幅絕妙的薄暮山居圖。
首句描寫山中暮靄。這一句煉在“見”字。“見”字不為看見之見,應是“風吹草低見牛羊”、“悠然見南山” 中的“見”。“來煙”,指徐徐飄來的晚煙。這一句雖純是寫景,但一個“見”字,可以讓我們生發出許多聯想: 詩人徜徉于明山秀水之中,卻神逸方外,超然冥渺,心境完全沉融于大自然中,而至于忘我之境! “見”字的奧妙之處,在于山際晚煙是詩人于無意中得之。詩中著一“見”字,意境全出。
次句描寫林中落日。這一句煉在“窺”字。落日西沉,又有竹林阻擋,山中人自然是看不到太陽的。但久居山中之人,自有用觀察太陽來判斷時間的方法,那就是竹林中散碎的光線和竹林投射在地上的斑駁身影。一個“窺”字,詩由超然物外的“無我之境”而轉換到以我為中心的“有我之境”。從這句詩中還可以體悟到詩中之我沉迷于山水之景而“忘我”后,又被晚靄驚回的悵惘和時間意識的回歸。結構上,又自然地引起了后兩句。
第三句描寫倦鳥歸巢。這一句妙在“檐上”。“鳥倦飛而知還”,“日暮鳥投林”是自然法則。曹植曰: “歸鳥赴喬林”。就連返樸歸真的陶淵明也是“翼翼歸鳥,晨去于林”。而詩中之鳥卻歸于“檐上”之巢,豈不有些荒誕嗎?否。“檐上”筑巢,可見人居與鳥巢歸一。人鳥相處相融,互為親鄰,這正是魏晉以來不少人追求的“入獸不亂群,入鳥不亂行” (《莊子·山木》),“同與禽獸居,族與萬類并” (《莊子·馬蹄》)的回歸自然、物我合一的理想境界。
第四句描寫山居之所的云霞之景。這一句從上句的“檐上”輕輕一帶,移向檐下之窗。這句不僅點明了山居之高,與云霞相接,更重要的是描寫了一幅極生動形象而又真切奇異的畫面: 似乎云霞不是繚繞窗前,倒象天上的白云晚霞都是從窗戶中噴吐出來的。杜甫有“窗含西嶺千秋雪”的名句,一個“含”字讓后人稱絕不已。這首詩以窗之高寫傍晚時分云霞的涌動,而用一“出”字描繪,真有異曲同工之妙。
四句詩,以詩人的視線為攝象點,點化暮靄、落日、飛鳥、云霞入詩,詩人形象隱約其中。這幅山居薄暮圖中融注的是詩人回歸自然、物我合一、得境忘我的適意之情,從而使一句一景的寫景詩渾然天成,不可句摘。這首詩的形式和寫景抒情的手法,可以說是唐代王維等人寫景小詩的先導。
上一篇:崔曙《山下晚晴》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鮑溶《山居》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