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蜀相》原文|譯文|賞析
丞相祠堂何處尋①,錦官城外柏森森②。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③。
三顧頻煩天下計④,兩朝開濟老臣心⑤。
出師未捷身先死⑥,長使英雄淚滿襟⑦!
【釋詞】
①丞相祠堂:成都武侯祠。
②錦官城:成都以產(chǎn)錦著名,古代曾在此設官專理此事,故有“錦官城”之稱。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別稱,杜甫《春夜喜雨》:“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柏森森:古柏繁密,蒼翠連陰。
③這兩句化用何遜《行經(jīng)孫氏陵》中“山鶯空曙響,隴月自秋暉”詩意。階前碧草空自顯示出一片春天的景色,遮隔在樹葉中的黃鶯陡然發(fā)出動聽的鳴叫聲。
④頻煩:屢次請教煩勞。
⑤開濟:開,開創(chuàng);濟,匡濟。指創(chuàng)業(yè)和治國。
⑥出師未捷:指北伐中原、復興漢室的壯志未酬。
⑦長:永遠,經(jīng)常。英雄:后起有志之士。
【賞析】
諸葛亮靈柩被楊儀等人護送到成都,依諸葛亮的臨終遺愿,安葬于定山軍。并封謚建廟,四時享祭。
唐肅宗乾元三年(公元760年)春杜甫剛到成都不久,就特地去瞻仰了武侯祠,寫下了著名的七律《蜀相》。小說家選用這首詩設置在諸葛亮安葬建廟的情節(jié)后面,是因杜詩自祠廟寫起,“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與小說情節(jié)自然接吻,文氣貫通。武侯祠在唐以前是成都惟一的丞相祠堂,唐丞相武元衡及其僚佐裴度等曾立碑于此,在當時就已遠近聞名了。李商隱也寫下“蔭成外江畔,老向惠陵東”的詩句,發(fā)人遐想當年古柏成林,蔥蔥郁郁,氣象不凡,那就是武侯祠所在了。杜甫正是抓住這一具有典型特征的視覺特點,從遠處寫起,祠堂何在? 古柏深處。何況古柏正直、天成、穩(wěn)重的品質(zhì)恰似諸葛亮的人格寫照。近看,映階草碧,隔葉鳥鳴。清幽肅穆,令人起敬。只是唐代的武侯祠早已不存在,歷經(jīng)滄桑,數(shù)代修葺。我們今天游覽的祠地,大都是清代建筑物,只有像“三絕碑”才是唐代的文物。
瞻祠思人,臨風結想。杜甫在這首詩中寫下一聯(lián)名句:“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上句展示求賢情切,下句點明圖報赤誠,君臣契合。“天下計”到“老臣心”即隆中對策到六出祁山,囊括了諸葛的一生,開其草創(chuàng)之宏圖,濟其艱困之大業(yè),耿耿地捧出一顆老臣的心。諸葛亮手書遺表說:
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別無調(diào)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內(nèi)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
廉潔淡泊,至死盡忠。人格之美,感天動地。當楊儀將遺表呈上,“后主覽畢,大哭”。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最后在“悠悠蒼天,曷此其極”的長嘆中,抱著對未竟事業(yè)的巨大遺憾,飲恨而逝。但這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卻成為封建知識分子以天下為己任的理想道德人格,并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激勵后來者為尊重這種道德人格,為張揚這種道德人格而以身效法。杜甫正是崇尚這種道德人格的后來者。五百多年以后杜甫以詩對諸葛亮的哀悼和痛惜,就不僅僅是對一個人,而是對一切具有理想道德人格的歷史人物的審美肯定。“長使英雄淚滿襟”不僅是悲哀,而且是崇尚;不僅是痛悼,而且是激勵。在諸葛亮偶像的后面,有詩人憂國憂民火熱跳動的心。
上一篇:三國詩詞《荀彧之死》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三國詩詞《袁術之死》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