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頎
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這是一首送行詩,它抒的是別離之情,致的是勉勵之意。
魏萬嘗隱居王屋山求仙學道,改名魏顥,上元初始登第。他平生傾慕李白,曾南訪吳、越,行程三千余里,終遇李白于廣陵,建立了詩誼。李白有《送王屋山人魏萬》詩,魏萬也為李白編輯詩文集并為之序。魏萬是李頎的晚輩,然而,從本詩末句規勉之義來看,二人已不是泛泛之交,顯然是忘年的知己了。
這首詩開頭就采用倒插筆的手法,烘托氣氛,點明題意。“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二句,先說“朝聞”,后敘“昨夜”,表明盡管昨夜降霜,然而還是要別我而去,自然流露出愛護、惜別之情。“初渡河”,把霜擬人化,寫秋之蕭瑟。
“鴻雁不堪愁里聽”,與第二句扣得很緊,意在渲染氣氛。秋雁那種嘹唳的叫聲,使人聽了更增加了離別時黯然銷魂的氣氛?!霸粕經r是客中過”,與第一句相照應?!霸粕健倍凇翱椭小保瑢σ粋€異鄉游子,益發感到前路茫茫。這是詩人以個人的心境來體會對方,所以有真情實感?!安豢啊迸c“況是”兩個進層的虛詞,前呼后應,起伏頓宕,收到了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
正值鴻雁南歸的季節而人卻要北去,于是更加觸動了鄉愁。“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二句,是詩人的推想。一個“催”字,馳騁想象,把很平常的景物寫得靈活飛動。詩人想象行人從樹色的變化,感到寒天漸近。寒氣無形不可見而樹色可見,便產生了好象樹色帶來了寒氣,故睹樹知寒,這“寒”儼然是樹色“催”出來的。這樣寫使語言有活潑清新之感。前句為漸近長安時的情景,后句則是到長安之后的觀感。對于長安景物的介紹,不是雄城偉構,御苑清華,而突出地寫了“砧聲”,頗發人深思。到晚砧聲特多,大概是長安特有的現象,如“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李白)等。詩人特寫“砧聲”,可能與他個人經驗有關,平生感慨涵蘊于不言之中。
結尾二句詩人以長者之誼予魏萬以親切的勸勉和叮囑?!澳婇L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語重心長,令人振奮。他諄諄告誡魏萬:切不要以長安為行樂之地,輕易地在那里虛擲光陰。
這首詩以情景相生為后人所稱道。情和景的關系是密切結合的,詩人寫景抒情,有不同的手法。此詩是把寫景與抒情(甚至敘事)交織在一起,使情與景,“互藏其宅”。如“微霜”、“鴻雁”、“云山”、“樹色”、“砧聲”等,都不是信手拈來的景語,而是飽含感情的景語。情藏在景語中,不是隨便寫景;寫景而有感情色彩,也不是隨便寫情。
言昨夜微霜,游子今朝渡河耳,卻煉句入妙。中四情景交寫,而語有次第。三四送別之情,五六漸次至京。收句勉其立身立名。(〔清〕方東樹《昭味詹言》卷十六)
上一篇:《送梁六至洞庭山作·張說》
下一篇:《途中見杏花·吳融》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