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
位于市區西門城樓上,濱臨洞湖。相傳原為三國名將魯肅的閱兵臺,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中書令張說謫守岳州時修樓,定名岳陽樓。宋慶歷五年(1045年)巴陵郡守滕子京重修,并請范仲淹題《岳陽樓記》,遂名揚四海。現主樓為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樓高三層,通高19.72米,建筑風格獨特,為三層三檐盔頂式重檐木結構。全樓大部分由4根楠木柱支撐,并通過梁、枋、檁、椽鑿鉚,與三層樓的34根主柱相聯,形成全部構架。雄偉壯麗。與湖北黃鶴樓、江西滕王閣并稱江南三大名樓。登樓俯視,洞庭、君山,氣象萬千。樓側有三醉亭,因呂洞賓醉岳陽樓而得名。左為仙梅亭,因明崇禎年間維修中挖出一石板,上有似梅花的石紋,視為仙跡,故名。
〔古詩文賞析〕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唐·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陽,秋季作這首詩。詩人首先描寫岳陽樓四周的宏麗景色: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岳陽,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帶。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陽縣西南。登上岳陽樓,遠望天岳山南面一帶,無邊景色盡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遠方,洞庭湖面浩蕩開闊,汪洋無際。這是從樓的高處俯瞰周圍的遠景。站得高,望得遠,“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這一“盡”、一“迥”、一“開”的渺遠遼闊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詩人立足點之高。這是一種旁敲側擊的襯托手法,不正面寫樓高而樓高已自見。
李白這時候正遇赦,心情輕快,眼前景物也顯得有情有意。和詩人分享著歡樂和喜悅: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詩人筆下的自然萬物好象被賦予生命,你看,雁兒高飛,帶起了詩人憂愁苦悶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銜來了團圓美好之月。“雁引愁心去”,《文苑英華》作“雁別秋江去”。后者只是寫雁兒冷漠地離別秋江飛去,缺乏感情色彩,遠不如前者用擬人化手法寫雁兒懂得人情,帶起愁心,并與下句君山有意“銜好月來”互相對仗、映襯,從而使形象顯得生動活潑,情趣盎然。“山銜好月來”一句,想象新穎,有獨創性,著一“銜”字而境界全出,寫得詭譎縱逸,詼諧風趣。
詩人興致勃發,幻想聯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陽樓上住宿、飲酒,仿佛在天上云間一般。這里又用襯托手法寫樓高,夸張地形容其高聳入云的狀態。這似乎是醉眼朦朧中的幻景。誠然,詩人是有些醉意了:
“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樓高風急,高處不勝寒。醉后涼風四起,著筆仍在寫樓高。涼風習習吹人,衣袖翩翩飄舞,儀表何等瀟灑自如,情調何等舒展流暢,態度又何其超脫豁達,豪情逸志,溢于言表。收筆寫得氣韻生動,蘊藏著濃厚的生活情趣。
(何國治)
〔現代散文〕 岳陽的岳陽樓,和武昌的黃鶴樓、南昌的滕王閣是江南的三大名樓。黃鶴樓和滕王閣已不存。岳樓受白蟻蛀蝕,隨時有傾圮的危險。1983年開始大修,1984年竣工,向游人開放。不但恢復了原來的豐姿,而且比以前更嵯峨偉麗。
岳陽樓在岳陽市西部的洞庭湖濱,三國時魯肅曾在這里訓練水師,湖邊尚存魯肅點將臺。唐代文學家張說開始建造了岳陽樓,常和詩人們登樓賦詩,岳陽樓的名聲就傳遍遠近。大詩人杜甫來游后,寫過一首大氣磅礴的律詩:“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名詩人孟浩然也有詠岳陽樓的名句:“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樓。”
宋時滕子京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滕子京還請政治家和文學家的范仲淹寫了一篇傳誦千古的名篇《岳陽樓記》,其中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表達了作者愛國愛民的偉大抱負。岳陽樓因此更名聞天下。當時人們把滕子京建樓、范仲淹作記、蘇子美書丹和邵竦篆額稱為四絕。
岳陽樓公園門前一聯:“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氣派很大。園內花木扶疏,亭臺精致,拾級登上大平臺。臺兩頭各有一座美麗的牌樓。岳陽樓建在平臺中間,高約十五六米,樓有三層三檐,金盔樓頂,黃色琉璃瓦閃爍著金色光輝。檐下斗拱,彩色斑斕,樓中四根擎天大柱,鮮紅油亮。四面雕花窗欞,玲瓏剔透,造型莊嚴,色彩雅麗。三樓檐下,匾額上是郭沫若先生寫的“岳陽樓”三個貼金大字,金光熠熠。
一樓中大柱上有一副著名的楹聯:
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范希文兩字關心,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心醉。詩耶?儒耶?史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愴然淚下。
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西來有爽氣,岳州城東道巖疆。潴者,流者,崎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
聯為清代名士竇君垿所撰,名書家何紹基所書。正面壁上嵌著一塊大雕屏,屏上黑底綠字,是清代書家張照寫的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全文。
登上二樓,正中壁上也有一塊大雕屏,黑底金字,也是張照寫的《岳陽樓記》全文。乍看覺得奇怪,再看才知道原來這塊是真跡,字體工整端麗,清秀瀟灑,一樓的那一塊是摹刻,但可以亂真。范文我在少年時就反復讀過,在這里重讀一遍,仍感到新鮮和感人。
三樓壁上是兩幅關于岳陽樓的故事畫,一邊是魯肅練兵,一邊是張說題詩。在三樓上眺望,風光與范仲淹筆下無異,范文已經把它寫盡了寫絕了,無須吾輩弄墨了。
岳陽樓側還有一座兩層高樓,朱檐綠頂,非常秀麗。像綠葉扶持紅花一樣,它對岳陽樓有陪襯作用,使岳陽樓顯得更加偉麗。樓中有呂洞賓塑像。呂洞賓是唐朝人,號純陽子,曾兩次應進士考試,都名落孫山。于是浪跡江湖,在終南山修道,后來被道教尊為“北五祖之一”,成了傳說的八仙中最顯赫的一位。相傳他曾到岳陽弄鶴,醉酒客店,在岳陽樓上題詩一首:“朝游北海暮蒼梧,袖里青蛇膽氣粗;三醉岳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因此題名此樓為“三醉樓”。
我離開岳陽時,帶走了很美的印象,帶走了范仲淹的雄文名句,也帶走了王十朋的題詩:“先憂后樂范文正,此志此言高孟軻,暇日登臨固宜樂,其如天下有憂何?”我們現在生活在太平盛世,天下都樂,但是也還有憂,我們將如何關心“憂樂”二字呢?
(姚荷生)
〔民間文學〕 古時候,岳陽市叫岳州府。城內住著一些名聲顯赫的達官貴人,他們征集了許多泥瓦工、木工、雕刻工,修建岳陽樓。
有一天,當太陽徐徐西沉,月亮悄悄爬上樹梢的時候,大家還沒有收工。湖堤上走來了一個頭戴一頂方巾,身穿一件皂色長衫,背上背著一個棕色葫蘆,手拿一串珠子的奇怪客人。他口里哼著誰也聽不懂的歌謠蹣跚地向工地走來。他來到一群木工面前停住了腳步,笑容可掬地說:“眾位鄉親,我是過路的出家人,天色晚了,錯過了宿店,可容我在此借宿一夜嗎?”木工們見他和藹可親,說話彬彬有禮,就答應留他住宿。客人很高興,放下葫蘆,扎起長衫,就幫助木工干活了。他拿起木工用的刨子,在一根粗大的木頭上一推,只聽得“沙沙”一陣響,刨花像飄雪一樣紛紛落地,那粗大的木頭刨得又光滑又平坦,按照人們需要的尺寸做好了。木工們看了,個個目瞪口呆,感到十分驚奇。一個老木工稱嘆說:“這真是活神仙的手藝。”客人聽了,只是微微一笑。
正在這時,從旁邊的茅棚里傳來了一陣痛楚的哭聲。一個木工告訴客人,那是一個年輕的泥瓦工,被石灰弄壞了眼睛,監工不準他回家診治,如今眼睛快要瞎了,急得哭了起來。客人聽了,忙拿起葫蘆,走進棚子里,摸了摸那個泥瓦工的眼睛,從葫蘆里掏出一顆金色小丹丸,口里喃喃念道:
“小丹丸,閃金光,除百病,消災難。”念完,把丹丸給那個泥工服了。不一會,那年輕的泥工雙目晶瑩清亮,目光炯炯有神,比沒壞以前還要看得清楚了。他立即跳起來,抓住客人的手,問客人家住何處?姓甚名誰?等到修建好了岳陽樓來報答救命之恩。
客人聽了,摸摸那個泥工的肩,笑嘻嘻地說:“找我是找不到的,你要報答我,以后你就多幫助別人吧!”說完,又從葫蘆里倒出幾顆丹丸,要那泥工分給工地上所有得病的人。病人吃了他的藥,個個都強壯起來。
吃晚飯的時候,大家想好好招待一下這位助人為樂的客人。可是工地上什么也沒有,只好拿些雜糧粥給客人吃,客人喝了一口,又酸又苦。
“啊呀!你們吃這樣的飯,怎么做工呀?”客人不等大家回答,就抓了一把鋸木屑,塞進葫蘆里,搖了一搖,念道:“葫蘆瓜,聽安排,把白米,吐出來。”他念完,葫蘆里果真嘩嘩地吐出一大堆潔白的大米來。木工們又驚又喜,連忙拿去足夠吃一頓的份量,做成了香噴噴的白米飯,端來招待客人。
有了飯,可沒有什么好菜。木工們只好拿來他們的腌酸菜給客人吃,他嘗了嘗,又酸又臭。“啊呀!你們吃這樣的菜會生病的。”說完,客人又人地上抓了一大把刨花撒入湖中,念道:
“洞庭湖,浪滔滔,刨花魚,盡人撈。”說也奇怪,刨木花落到湖中,就變成了形似刨花的銀白色小魚。成千上萬,活蹦亂跳,在碧綠的湖水中游來游去。木工們高興得叫起來,拿來篾簍箢箕紛紛到湖邊撈魚,很快就撈了一大桶。客人又教給他們烹調的方法。不一會,味道鮮美的炒刨花魚就做好了。
當木工們準備端出白米飯和刨花魚來招待客人的時候,卻不見了客人的影子,誰也不知道客人的去向。
從此,修樓的民工每天都能吃到香甜可口的白米飯和鮮美的刨花魚,個個身強力壯,把岳陽樓建造得雄偉壯麗。
修樓的人們十分懷念那位客人。后來人們才知道,他就是古代傳說《八仙過海》中八仙之一的呂洞賓。
從此,洞庭湖成了中國南方的一個有名的“魚米之鄉”。直到今天,當湖區人民端出雪白的米飯和鮮美的刨花魚來招待客人的時候,就會情不自禁地談起這個神奇的故事。
上一篇:描寫《小孤山》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巢湖仙人洞》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