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秦惠民
片風絲雨籠煙絮,玉點香球。玉點香球,盡日東風不滿樓。 暗將亡國傷心事,訴與東流。訴與東流,萬里長江一帶愁。
夏完淳
夏完淳的這首《采桑子》,大約寫于他十七歲殉難前逃亡之際。他十四歲隨父起兵抗清,十五歲時其父殉難,十六歲時又隨師陳子龍、岳父錢栴重組義軍抗清。從這首詞寫的情景判斷,極有可能是他遭捕之前的作品。全詞情哀境慘,抒發了國亡家破的巨恨深愁。
詞的一、二兩句為第一層,寫外景。一寫空中,一寫地面?!捌L”,小風?!敖z雨”,小雨?!盁熜酢?,是飄飛于濛濛霧雨中的柳絮。詞人用一“籠”字,將“風”“雨”與“柳絮”聯系起來,告訴讀者,這是風雨中的殘花敗絮。是寫的空中景象。在風吹雨打之下,落到地面的飛絮是一種什么情狀呢?恰似那“玉點香球”啊!初墜地者為“點”,在風雨的作用之下則聚“點”成“球”。而“玉”字寫出了“點”的色澤;“香”字傳達出“球”的芬芳氣息。這“玉點香球”本應該“質本潔來還潔去”,居然在陰霾重壓之下飽受風雨的摧殘。詞人的惜玉憐香之意,流露于字里行間。這種表現手法,極似陸游《卜算子·詠梅》詞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它昭示了詞人在時代風雨的摧殘之下,仍然保持其玉潔香飄的高尚情操。三、四兩句為第二層。用迭句承接上層意脈,包括以下含義:一是表現了作者對于零落成泥的“玉點香球”的惋惜之情。二是表現了作者在室內觀看戶外殘春景象的方位與情狀。三是表現了作者的“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詩句)的感受。室外一片殘春景象,室內的春風也逐漸衰微,自然界的春天即將結束,誰有回天之力能駐景留芳呢?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得極為密切。
下片著重抒懷。清兵于順治二年(1645)三月破揚州,屠城十日。五月入南京,六月陷杭州,七月攻嘉定,屠城三次。八月占領松江,夏完淳之父殉難。順治三年(1646),吳易兵敗,完淳逃亡。這些史實,即是“亡國傷心事”一語的注腳。五、六兩句即第三層飽含著詞人國亡家破的巨恨深仇。明朝大批愛國志士,雖有誓圖復國的雄心,但終究抵擋不了清人鐵騎的嚴酷現實,終日在逃避捕殺的命運,這就是“暗將”二字的具體內容?!霸V與東流”一語,既點明此時救亡之事“訴與”無人,又暗示了復明大業如東逝之江水,極少回旋境地。此情此景,所以逼出最后一層:“訴與東流,萬里長江一帶愁”。顯然詞人是化用李煜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詞人明確的意識到,李煜《虞美人》詞中的亡國之哀,又歷史地變成了他的切身感受。所不同者,一是亡國之君的哀嘆,一是復國志士的悲歌。
上一篇:李廷先《采桑子》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姜亮天《采薇》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