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太史慈之死》原文|譯文|賞析
矢志全忠孝①,東萊太史慈②;
姓名昭遠塞③,弓馬震雄師;
北海酬恩日,神亭酣戰時。
臨終言壯志,千古共嗟咨④!
【釋詞】
①矢志:矢,發誓;志,志向。
②東萊:郡名。西漢置。今山東省萊州、萊陽、即墨、青島等東部沿海地區。
③昭:顯著。
④嗟咨:贊嘆 這里是為押韻,一般寫作咨嗟。李白《蜀道》:“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
【賞析】
太史慈是東吳名將,在孫權與張遼爭戰合肥時,在一次戰斗中不幸身中數箭而亡,年四十一歲。此詩對其蓋棺論定。
太史慈先事揚州刺史劉繇,后降孫策,成為東吳著名的將領。他在小說中一出現,便是大孝至義的形象。孔融為北海相時曾被黃巾軍圍困,一日太史慈挺槍躍馬從城外殺來,奉母命報效孔融。他說:“某昨自遼東回家省親,知賊寇城。老母說:‘屢受府君深恩,汝當往救。某故單馬而來?!笨梢娖湫ⅰ.斚率芸兹谥腥グ峋缺?。太史慈投平原請劉備解北海之圍,慷慨地說:“某太史慈,東海之鄙人也。與孔融親非骨肉,比非鄉黨,特以氣誼相投,有分憂共患之意。今管亥暴亂,北海被圍,孤窮無告,危在旦夕。聞君仁義素著,能救人危急,故特令某冒鋒突圍,前來求救?!边@一片赤誠的自白,可見其義。待北海解圍后,太史慈告辭,孔融以金帛相酬,他也不肯接受。小說家在其第一次出場,就采用一個個細節,反復皴染其至忠至孝的形象。太史慈歸降孫策后,愿招降劉繇舊部以助孫策,并約定第二天中午來還。孫策部下都說:“太史慈此去必不來矣 ”孫策說:“子義乃信義之士,必不背我 ”果然第二天“恰將日中,太史慈引一千余眾到寨”。因此,詩篇一開頭便贊頌他“矢志全忠孝,東萊太史慈”。
太史慈“弓馬震雄師”,小說描繪了兩次孤身大戰的細節,一個是“北海酬恩日” 太史慈奉孔融之命去搬救兵,當他殺出城時,賊兵“數百騎趕來,八面圍定”。太史慈“倚住槍,拈弓搭箭,八面射之,無不應弦落馬”,無人敢追 另一表現在“神亭酣戰時” 孫策征伐劉繇,太史慈愿為先鋒請求出陣 劉繇嫌其年輕而不用,太史慈不待將令,“竟自披掛上馬,綽槍出營,大叫曰:‘有膽氣者,都跟我來!’”飛馬下山,與孫策在神亭猝然相遇。太史慈毫不畏懼,縱馬上前,與孫策大戰五十合,不分勝負。兩人一直打到平川之地,又戰五十合,雙方各挾住對方的槍,“兩個用力只一拖,都滾下馬來”。于是棄槍廝打,戰袍扯得粉碎,孫策搶了太史慈背上的短戟,太史慈扯下孫策的兜鍪。短兵相接,一場酣戰。兩人正打得難解難分時,雙方救兵來到,才罷戰而回。太史慈酣斗人稱“小霸王”的孫策,于是威名大震。
只可惜如此忠勇的戰將,英年陣亡,臨死大呼:“大丈夫生于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英雄壯志未酬,遺恨沖天,“千古共嗟咨!”
上一篇:三國詩詞《天下英雄獨使君》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三國詩詞《威傾三國》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