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鶚
如畫云嵐西復西,梁溪幾折入荊溪?
舟師失道隔煙問,山鳥畏人穿竹啼。
這是一首寫景小詩,作于雍正七年(1729),描寫從江蘇無錫到宜興這一帶水路兩岸的風光。荊溪,水名,在江蘇宜興。
“如畫云嵐西復西”,云嵐,山間煙云。如畫云嵐,形容煙云疊嶂,景色如畫。行船穿過幽深的山谷,一直往西而行。“梁溪幾折入荊溪?”梁溪,水名,在江蘇無錫。在梁溪之中泛舟,不知經(jīng)過多少曲折,然后進入荊溪。這一句承上句而來,寫水路曲折有致,兩岸風光美不勝收。“幾折”出之以疑問,見得連船上人自己也數(shù)不清楚,每轉(zhuǎn)過一個彎,必定另有一番天地,使人產(chǎn)生“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水路的曲折,給舟中人帶來無窮的妙趣,不斷產(chǎn)生新的期待和新的發(fā)現(xiàn),因而“幾折”并非嫌水道之迂回,而是喜其宛曲多致。“舟師失道隔煙問”,又緊承次句的疑問而來,因水道過于彎曲,連船工都有迷失道路的危險,不時要隔著迷茫的煙霧向岸上人打探。王維的《終南山》詩有“隔水問樵夫”之句,這里是“隔煙問”,一樣情景真切,卻顯得更為迷離惝恍,貼合煙霧迷茫的水鄉(xiāng)風光。而此問彼答之聲,也為行船增添了不少情趣。結(jié)句“山鳥畏人穿竹啼”,自然帶出。也許正是清脆的問答之聲驚動了山鳥,故而撲喇喇地振翅啼叫著穿過竹林飛走了。“山鳥畏人”,正寫出這一帶人跡罕至,這是對景物幽深的巧妙補筆。短短四句詩,連綴成一幅有聲有色的畫卷,寫景富有動態(tài),顯出舟行的特點,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上一篇:馬曰璐《杭州半山看桃》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李白《哭宣城善釀紀叟》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