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詠史(三)》原文|譯文|賞析
先生晦跡臥山林①,三顧那逢圣主尋。
魚到南陽方得水②,龍飛天漢便為霖③。
托孤既盡殷勤禮,報國還傾忠義心。
前后出師遺表在④,令人一覽淚沾襟。
【釋詞】
①晦跡:隱居。
②魚到南陽方得水:《三國志·諸葛亮傳》:“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魚比喻劉備,水比喻諸葛亮。
③天漢:銀河。晉·陸機《擬明月皎夜光》:“招搖西北指,天漢東南傾。”霖:雨。為霖,降雨。
④前后出師:后主建興五年(公元227年)出師北伐,諸葛亮上表,即《前出師表》;后主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冬,再次上表出師,即《后出師表》。
【賞析】
諸葛亮之死,猶如最富有感染力的音符奏響,使歷代多少人至誠至敬地膜拜,又給歷代留下多少蕩氣回腸的詩篇。諸葛亮之死一章共穿插了四首詩,這首是借用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詠史》一詩,頌揚諸葛亮感劉備的知遇之恩,忠心報國,死而后已。此詩恰如一塊光彩奪目的玉石,被鑲嵌在《三國演義》藝術大廈之中。
這首詩投影諸葛亮一生,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寫諸葛亮躬逢明主,君臣相契,大展宏志;后一階段寫諸葛亮肩負托孤之重,竭盡忠誠,至死方休。簡括地凝縮了諸葛亮的一生。起點是明君賢相相遇合,“魚到南陽方得水,龍飛天漢便為霖”。二十七個年年歲歲,諸葛亮為開創蜀漢的基業,殫精竭智,運籌帷幄,歷經百戰。尤其是劉備托孤以后的十一年,諸葛亮受命于危難之中,獨擋風雨,力挽狂瀾。六次北伐,飽嘗艱辛,無時不在為光復漢室而“報國還傾忠義心”。可以說,諸葛亮的一生始自“隆中對”,終至“出師表”,形成其思想和實踐的軌跡。這是一條堅定的政治路線,是一條為之奮斗的光輝路程。
“托孤既盡殷勤禮,報國還傾忠義心。”前說劉備,后句說諸葛亮。劉備托孤不同他人,不僅說話透辟,而且情義深切。諸葛亮拜伏龍榻之下,聽受遺命。劉備先是請諸葛亮坐于龍榻之側,繼之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諸葛亮聽后,“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劉備“殷勤禮”已盡,盡到了當面讓諸葛亮“取而代之”。劉備真聰明,明知死后也管不了,不如當面說透,說盡而且說得有理有情有義。作為臣子的諸葛亮“忠義心”須傾,傾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地步。從此他以堅定無比的信念,百折不回的毅力,不可變易的高度原則性,機智應變的策略靈活性,日理萬機,耗盡了心力。他在《后出師表》中說: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
小說中有一個細節,映襯了他的自述。司馬懿堅持清壁不戰,諸葛亮贈他巾幗女衣以辱之。司馬懿不以為恨,反向使者問到諸葛亮的“寢食及事之煩簡”,并說“孔明食少事煩,豈能久乎?”諸葛亮嘆曰:“彼深知我也!”主簿楊颙勸諫道:“今丞相親理細事,汗流終日,豈不勞乎?司馬懿之言,真至言也。”諸葛亮落淚說:“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盡心也!”諸葛亮六出祁山,深知北伐之惟艱,其《后出師表》說:“夫難平者,事也。”“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力,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已流露出憂思悲情。后人讀至此處,怎不“令人一覽淚沾襟”!
上一篇:三國詩詞《詠史(一)》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三國詩詞《詠史(二)》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