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田
作者: 崔翠梅 【本書體例】
【原文】:
倬彼甫田(1),歲取十千(2)。我取其陳,食我農人(3)。自古有年(4)。今適南畝,或耘或籽(5),黍稷薿薿(6)。攸介攸止(7),烝我髦士(8)。
以我齊明(9),與我犧羊,以社以方(10)。我田既臧(11),農夫之慶(12)。琴瑟擊鼓,以御田祖(13),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榖我士女(14)。
曾孫來止,以其婦子。饁彼南畝(15),田畯至喜(16)。攘其左右(17),嘗其旨否(18)。禾易長畝(19),終善且有。曾孫不怒,農夫克敏(20)。
曾孫之稼,如茨如梁(21)。曾孫如庾,如坻如京(22)。乃求千斯倉,乃求萬斯箱。黍稷稻梁,農夫之慶(23)。報以介福(24),萬壽無疆!
【鑒賞】:
這首詩是寫大奴隸主的政治代表——周王祭神祈年的樂歌。詩歌不是空泛地制造一種祥瑞祈禱氣氛,而是抓住了自然和生活中的實際場景進行渲染,畫面生動。由此可見西周盛年的社會生活、祭祀活動的神密,也反映出當時農業生產關系和生產水平,有一定的史料價值。此詩的主題,歷來說法不一,《毛詩序》謂:“甫田,刺幽王也,君子傷今而思古焉?!?/p>
第一章,寫農田豐收在望,農奴主到田間督耕的情景。首句以“倬彼甫田,歲取十千”破題,領起全篇。因為田地廣闊,收成又極好,倉庫里糧食都裝不下了,才有“我取其陳,食我農人”的善舉?!敖襁m南畝,或耘或籽”,“攸介攸止,烝我髦士”,是奴隸主的素描像,寫出了曾孫得意洋洋的神態。“我”與“農人”形成鮮明的對比,一面是家財萬貫,糧食滿囤的“我”,一面是辛勤勞作,而等待主人賞賜的“農人”。
第二章,記敘祭祀活動。在當時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人們對自然界束手無策,只有祈求神靈、上天,這種風氣十分盛行。詩中所祭祀土地神,四方之神,農神,其目的無非是為了祈求神靈保佑,使莊稼不受旱、澇、蟲災的危害,確保來年豐收。詩人采取賦的筆法,有近景有遠景,有動景有靜景,形成生動的祭祀畫面。
第三章,以寫實的筆法記敘曾孫出巡。作者細處著墨,于小處見大,專拈最能顯示主仆關系的生活場景,著重寫了“曾孫來止,以其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攘其左右,嘗其旨否?!苯y治階級以十分謙和的態度體察下情,情態維妙維肖,農人對曾孫頗為尊重,甚至對曾孫的突然來到田間而感到興奮、激動,進而表現出了他們的淳樸之情。此章最后四句,再扣稼穡之事的主題,當又一個豐收年來臨之際,“曾孫不怒,農夫克敏”,畫龍點睛,主仆雙方配合密切,關系十分融洽。
末章,記敘終獲豐收的喜慶景象。一至六句,詩人運用一連串的比喻、夸張,把秋天大豐收的景象寫得歷歷如在眼前:堆放得高如屋頂和壩堤的莊稼垛,如小丘和山岡似的大小糧食囤。因糧食太多,還需要臨時趕制千萬座糧倉,千萬輛車子,才能裝下這豐收的碩果。結尾,以農夫喜慶,祈神賜福,結束全詩。
從詩的構思看,全詩有兩組形象,即“我”(曾孫)的形象和農人的形象,也就是奴隸社會中奴隸主和奴隸的形象。詩共四章,兩章一組,第一組用“我”貫穿,第二組用“曾孫”貫穿。突現了奴隸主的驕矜威嚴,農夫的辛勞勤勉。一方面是大奴隸主將一切社會財富和奴隸們的勞動果實全都吞掉;一方面是廣大奴隸的凍餒勞瘁,他們生產了千倉萬箱的糧食,而自己卻連陳米飯也難吃到。奴隸主和奴隸的一貴一賤,一尊一卑,形成十分鮮明的對照。
詩中極力美化統治階級與民同樂、共慶豐收的情景,必須認識和剔除。
上一篇:《甫田》情詩三百首賞析
下一篇:《白華》情詩三百首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