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木門道上射雄兵》原文|譯文|賞析
伏弩齊飛萬點星①,木門道上射雄兵②。
至今劍閣行人過③,猶說軍師舊日名④。
【釋詞】
①伏弩:弩,一種利用機械發(fā)箭的弓。伏弩,埋藏的弓箭手。
②木門:古地名,地屬天水郡西縣。在今甘肅禮縣東北,漾水北岸。
③劍閣:即劍門道。《三國演義》稱“劍閣木門關(guān)”,劍閣在四川,木門在甘肅,相去甚遠。有的學者認為是小說家記敘有誤。其實不然,過去劍閣道的概念是劍門關(guān)一段,后來的史學家們把視野放寬了,認為諸葛亮蜀漢建興年間,率兵北伐,對金牛道上的棧閣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擴建,故而把金牛道也稱之為劍閣道。不過,此時在金牛道上部分地段開辟了新道,就是從昭化縣城往北,經(jīng)廣元、朝關(guān),翻七盤關(guān)到陜西寧強縣境再到今勉縣(過去稱沔陽)。(何興明:《翠云廊大觀》,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第18頁。)因此說“劍閣木門關(guān)”是泛指這條通道。
④軍師:諸葛亮。
【賞析】
“伏弩齊飛萬點星,木門道上射雄兵。”諸葛亮在五伐中原,與魏軍初交戰(zhàn)獲勝。司馬懿便采取堅壁不戰(zhàn)的策略,雙方相持數(shù)月。突然諸葛亮收到李嚴關(guān)于東吳興兵犯蜀的告急文書,于是,馬上安排退兵,并在退軍之時設(shè)下木門道射殺司馬懿之計。結(jié)果,張郃誤入陷阱,被射死在木門道。
張郃是三國時代的名將,他為曹魏政權(quán)出生入死,立下汗馬功勞。歷仕三代,深受魏主的器重。就連劉備、諸葛亮也十分重視這位敵將。曹、劉爭奪漢中大戰(zhàn)之時,葭萌關(guān)告急,諸葛亮原打算從閬中調(diào)張飛來敵張郃,而法正認為閬中也是重鎮(zhèn),不如帳下諸將內(nèi)選一人去破張郃。諸葛亮笑曰:“張郃乃魏之名將,非等閑可及。除非翼德,無人可當。”黃忠不服,自告奮勇,“愿斬張郃首級,獻于麾下”。諸葛亮說:“漢升雖勇,爭奈年老,恐非張郃對手。”這話雖含有激將之意,但也可以看出諸葛亮是把張郃視為“萬人敵”之將才。定軍山一戰(zhàn),黃忠斬了曹軍統(tǒng)帥夏侯淵,而劉備卻認為:“夏侯淵雖是總帥,乃一勇夫耳,安及張郃?若斬得張郃,勝斬夏侯淵十倍也。”當三國鼎立初期的一代英才豪杰漸漸退出歷史的舞臺,蜀漢的“五虎將”都先后去世時,像張郃這樣智勇雙全的將才,尤其顯出對蜀漢的威脅。諸葛亮三伐中原,見張郃在“萬軍之中,往來沖突,英勇倍加,乃謂左右曰:‘嘗聞張翼德大戰(zhàn)張郃,人皆驚懼。吾今日見之,方知其勇也。若留下此人,必為蜀中之害。吾當除之。”
五伐中原蜀軍退兵后,司馬懿大喜,問:“誰敢追之?”張郃應(yīng)聲前往,與魏延殺得性急,誤入諸葛亮的伏計。“此時天色昏黑,一聲炮響,山上火光沖天,大石亂柴滾將下來,阻截去路。郃大驚曰:‘我中計矣!’急回馬時,背后已被大石塞滿了歸路,中間只有一段空地,兩邊皆是峭壁,郃進退無路。忽一聲梆子響,兩下萬弩齊發(fā),將張郃并百余個部將,皆射死于木門道中。”
一代名將,身經(jīng)百戰(zhàn),敵人的刀劍未能傷其筋骨,卻由于誤中伏計,被亂箭射死,死得慘烈。相反,世人卻從這得到一段佳話,頌揚諸葛亮神機妙算,“至今劍閣行人過,猶說軍師舊日名”。
上一篇:三國詩詞《木牛流馬》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三國詩詞《殺濟滅口》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