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擬新桑遍冀州,重來不見綠云稠。
書生挾策成何濟?付與維南織女愁。
這是一首反映朦朧的商品意識的詩作。作者在詩末自注:“曩陳北直種桑之策于畿輔大吏。”這里說的畿輔大吏,是指直隸布政使托渾布。道光十八年(1838),作者在朝廷任禮部主事,因事被罰俸,生活發生困難,曾到保定向托渾布求助。這次保定之行,作者曾寫《乞糴保陽》詩四首送托渾布,詩中提出河北本是古代種桑之地,應種桑養蠶,發展民族經濟,抵制洋貨入侵。次年作者辭官南歸,路過保定,發現自己的建議并未被托渾布所采納,“滿擬新桑遍冀州,重來不見綠云稠”,說的就是此事。我滿以為這次重來冀州,會看到綠葉成陰、遍布如云的桑樹,但一點兒也不見。淡淡寫來,詩人惆悵、失望之情躍然紙上。“書生挾策成何濟?付與維南織女愁。”這是詩人感慨之言。挾策,原是拿著書冊,這里指種桑的建議。作者像是自怨自艾:一個無權無勢的書生的獻策,又何濟于事呢?只是北方不種桑養蠶,南方絲織業的原料供應就會短缺,給織女們帶來憂愁。“維南”,原指天上南方的箕星,這里泛指南方。詩人在這里不僅寄托對勞動人民的同情,更主要的,是借種桑養蠶,抒發對封建統治者反對改革的不滿。同時,在北方種桑養蠶,供應南方織女紡紗織布,這無疑傳導出一種不自覺的商品交換思想的萌芽意識,反映了在農業經營上突破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模式桎梏的迫切要求,很有時代氣息。
上一篇:庾信《寄王琳》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龔自珍《己亥雜詩(其八十六)》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