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曹操奸雄》原文|譯文|賞析
曹操奸雄世所夸,曾將呂氏殺全家①。
如今闔戶逢人殺②,天理循環(huán)報不差③。
【釋詞】
①呂氏:呂伯奢,東漢末成皋人。曹操父曹嵩之結義兄弟,《三國志》裴松之注中有一說,其全家被曹操妄殺。
②闔戶:全家。逢:遭遇。
③天理:自然的法則。《莊子·天運》:“順之以天理。”古人認為上天能主持公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不到,循環(huán)相應。
【賞析】
曹操占據(jù)兗州,有了自己的地盤后,便派人去陳留將隱居瑯玡的父親及家族四十余人接來。途經(jīng)徐州,陶謙接送款待,十分盛情。臨行還派部將張闿帶兵護送。不料,半路張闿圖財害命,殺了曹氏全家。小說家有感于此,寫詩一首。
這首小詩用意很明顯,是強化小說擁劉貶曹的政治傾向。小說描寫曹操刺殺董卓未遂,逃奔途中到其父結義弟兄呂伯奢家借宿。因“忽聞莊后有磨刀之聲”,遂起疑心,“潛步入草堂后,但聞人語曰:‘縛而殺之,何如?’”便認為圖己,誤將把宰豬沽酒,準備盛情接待他的呂伯奢家人殺害。呂伯奢家人的死是無辜的。曹操出莊后遇到呂伯奢本人,為防呂伯奢見家人被殺而報復,又“知而故殺”呂伯奢。關于這件事《三國志》沒有記載,只是裴松之注中記下了不同的三種說法:
一、《魏書》曰:“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xiāng)里。從數(shù)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shù)人。”這顯然是自衛(wèi)殺人,說不上什么好與壞。
二、《世語》曰:“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人而去。”因疑心而殺人,雖說缺德,但尚有可諒之處。
三、孫盛《雜記》曰:“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這一條記載展示了曹操極端利己主義的惡德。
而小說家不但采用了第三種說法,而且又創(chuàng)造了一個細節(jié):路遇呂伯奢,曹操故意虛喚別人,待呂伯奢回頭剎那間,“操揮劍砍伯奢于驢下。宮大驚:‘適才誤耳,今何為也?’操曰:‘伯奢到家,見殺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眾來追,必遭其禍矣。’宮曰:‘知而故殺,大不義也?’操曰:‘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假如說曹操殺呂伯奢家人是誤殺,那么殺呂伯奢本人則純粹是故意殺人。這種惡德是要遭報應的,所以當曹操的父親及家人被殺,小說家認為是因果報應:“天理循環(huán)報不差。”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佛家的信條。《法苑珠林》卷八云:“故經(jīng)曰:‘行善得善報,行惡得惡報。’”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勞動人民的道德倫理觀念,人們應當做好事,不要做壞事。古人有格言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惡未報,時節(jié)未到。”小說家用佛家的因果學說來解釋這件事并不恰當,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亂世群雄爭權奪勢、殘殺無辜的階級本質。
上一篇:三國詩詞《曹丕禪漢》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三國詩詞《曹瞞兇殘世所無》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