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曹丕禪漢》原文|譯文|賞析
兩漢經營事頗難,一朝失卻舊江山。
黃初欲學唐虞事①,司馬將來作樣看②。
【釋詞】
①黃初:曹丕稱帝,改東漢延康元年為大魏黃初元年。這里用“黃初”年號借代漢魏禪讓一事。唐虞事:唐,即堯。古史相傳,堯為帝嚳之子,姓伊祁,也作伊耆,名放勛,初封于陶,又封于唐,號陶唐氏,故稱唐堯。虞,即舜。舜姓姚,名重華,屬有虞氏,故稱虞舜。堯、舜皆以禪讓有天下。
②司馬:司馬懿父子處心積慮地陰謀奪權,終于在曹魏篡漢的第四十五年后,代魏為晉。司馬炎改魏咸熙二年(公元265年)為晉泰始元年。所以說“司馬將來作樣看”。
【賞析】
“兩漢經營事頗難,一朝失卻舊江山。”西漢、東漢相傳四百多年,這漫長的歷史歲月,在漢獻帝請曹丕登壇受禪那“一朝”,便“換卻舊江山” 了。《三國演義》 對這 “一朝” 演變的過程,做了大量生動形象的揭示: “漢運將終” 已成為東漢末年不同階層、不同領域的許多人的看法。第一回張角、張寶、張梁農民起義,就以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為口號,相約起事。曹操的謀士主張天子都許時說: “漢以火德王,而明公乃土命也。許都屬土,到彼必興。火能生土,土能旺木。” 荊州隱士孟公威唱歌時也說: “桓靈季業火德衰。” 小說家還引用古風一篇,其中也講:“暗想咸陽火德衰。”這說明東漢末年,有識之士都已看出漢朝到了末日,以土代火,已成共識。從光和七年 (公元184年) 黃巾起義到建安二十五年 (公元220年) 禪魏代漢。這三十七年中,漢獻帝在位三十二年,且有三十年移駕許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經營三十年,終于成了氣候。正如威逼漢獻帝禪讓時所指出的: “夜觀乾象,見炎漢氣數已終,陛下帝星隱匿不明; 魏國乾象,極天際地,言之難盡。更兼上應圖讖曰: ‘鬼在邊,委相連;當代漢,無可言。言在東,午在西; 兩日并光上下移。’ 以此論之,陛下可早禪位。鬼在邊’,‘委相連’,是 ‘魏’ 字也; ‘言在東,午在西’,乃 ‘許’ 字也; ‘兩日并光上下移’,乃 ‘昌’字也; 此是魏在許昌應受漢禪也。”
漢獻帝在“逼宮”下,不得不令人“草禪國之詔,令華歆赍捧詔璽,引百官直至魏王宮獻納”。曹丕大喜,欣然受詔。司馬懿勸諫曹丕上表謙辭。漢獻帝不得已,又下詔持節奉璽至魏王宮。賈詡又諫曰謙辭,并建議筑一“受禪壇”,擇良日,集百官,“令天子親奉璽綬,禪天下與”。在這樣的導演下,曹丕才登上帝位。改年號為黃初元年 (公元220年),國號大魏。歷史常常驚人的相似,公元265年,司馬炎直入后宮,對魏主曹奐說: “吾觀陛下,文不能論道,武不能經邦。何不讓有才德者主之?”曹奐無奈,只得依司馬氏“照漢獻帝的故事重修受禪壇”。
上一篇:三國詩詞《方知后主是庸才》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三國詩詞《曹操奸雄》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