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車行
杜 甫①
車轔轔,馬蕭蕭②,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③,
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闌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④。
道傍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⑤。或從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裹頭⑥,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⑦。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⑧,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況復秦兵耐苦戰(zhàn),
被驅(qū)不異犬與雞。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是嫁比鄰,
生男埋沒隨百草。君不見青海頭⑨,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⑩。
【注釋】
①杜甫:見《蜀相》。
②轔轔:象聲詞,車行聲。蕭蕭:象聲詞,馬叫聲。
③耶:同“爺”。妻子:妻和子女。
④干:沖犯。
⑤點行頻:一再按丁口冊上的行次點名征發(fā)。
⑥里正:即里長。唐制:百戶為一里,里有里正,管戶口、賦役等事。與裹頭:古以皂羅三尺裹頭作頭巾。因應征時年齡還小,故由里正替他裹頭。
⑦武皇:漢武帝,他在歷史上以開疆拓土著稱。這里暗喻唐玄宗。
⑧山東:指華山以東,義同“關東”。二百州:唐代潼關以東設七道,共二百十一州。這里舉其成數(shù)。
⑨青海頭:青海邊。
⑩啾啾:象聲詞,嗚咽聲。
【詩本事】
此詩約作于天寶十一載(752)前后,其時戰(zhàn)爭頻繁。此詩背景歷來有攻打南詔和用兵吐蕃二說。
【賞評】
杜甫的《兵車行》為我們畫了一幅凄慘的圖,彈了一支深沉的曲。
圖為從軍送行圖:兵車隆隆前行,戰(zhàn)馬悲鳴不已,“娃”們放下了牧牛的短笛背起了從軍的弓箭,爺娘懸著心在路邊企足而望,可“娃”太多了!“娃”們行走時帶起的塵埃遮斷了咸陽橋,遮住了娘的眼,娘看不見“娃”,“娃”也看不見娘,于是千萬人剎那間一齊頓足痛哭,巨大的哭聲震亂了天上行云的步點。“娃”們這一去不知何時才能歸來?聽說有的十五始戍邊,四十仍未歸,有的走時連頭巾還不會裹,回來卻已是發(fā)白如雪!戰(zhàn)場上已血流成河,而戰(zhàn)爭還在繼續(xù)。
皇帝年復一年的征召,致使千村萬落變得人煙蕭條,田園荒廢,荊棘縱橫!家里沒有男的,婦女不知該如何種地,官府急催的租子拿什么交?生男娃倒不如生女娃好,女娃大了還可以嫁給“比鄰”守著娘,男娃大了可就要隨軍埋沒荒草中,“白骨無人收”了!末了詩人以“天陰雨濕聲啾啾”收曲,聲情并茂,余音不絕,悲情難了。
【詩評選輯】
①宋·蔡啟《蔡寬夫詩話》:因事自出己意,立題略不更蹈前人陳跡,真豪杰也。
②明·單復《讀杜詩愚得》:此詩為明皇用兵吐蕃而作,故托漢武以諷,其辭可哀也。
③清·楊倫《杜詩鏡銓》:通篇設為役夫問答之詞,乃風人遺格。
上一篇:李 賀《公莫舞歌》察古觀今詩賞析
下一篇:劉 叉《冰柱》察古觀今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