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古城聚義》原文|譯文|賞析
當時手足似瓜分①,信斷音稀杳不聞②。
今日君臣重聚義③,正如龍虎會風云④。
【釋詞】
①手足:比喻兄弟。《孟子·離婁下》:“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瓜分:像剖瓜一樣分割國土或劃分疆土。這里借指離散。
②杳(yao):深遠,不見蹤影。聞:聽。
③聚義:為維護正義而聚集在一起,進行反抗統治者的武裝斗爭。《水滸傳》第五十八回:“三山聚義打青州,眾虎同心歸水泊。”
④龍虎會風云:《周易·乾卦》:“云從龍,風從虎。”古代常用龍虎風云比喻圣主賢臣的遇合。
【賞析】
劉備被曹操打敗,投靠了袁紹;張飛落難碭山;關羽暫時依附了曹操,兄弟三人自桃園結義以來,被迫各自東西,不知音信。后來張飛奪得古城,關羽保護二位嫂夫人往投,又報之劉備,使他脫離袁紹,三人重新聚合在古城。小說情節稱之為“古城聚義”。
“今日君臣重聚義”,是全詩的詩眼,它包含了多重意義。
其一,自劉、關、張離散后,“信斷音稀杳不聞”。由于關羽在曹營里,引起劉備和張飛的懷疑。劉備在袁紹帳下,聽說關羽幫助曹操殺了袁紹大將顏良、文丑,解了白馬之圍,乃寫信給關羽,指責他“自桃園締盟,誓以同死。今何中道相違,割恩斷義?”當關羽來古城投奔張飛時,張飛怒喝:“你既無義,有何面目來與我相見!”口口聲聲還要殺了這“負義之人”,“揮矛向關公便搠”。當他們對關羽的懷疑消解后,“義”已不再是桃園結義時的那種道德觀念,而是融化在各自患難的體驗之中,傾注在彼此厚愛的感情之中,“重聚義”后,恩義如山,至死不移,成為維系劉、關、張生死與共的最高準則。可見,從“桃園聚義”到“古城聚義”,“義”從觀念升華到感情,化作了自覺的行為和巨大的力量。
其二,這首詩在嘉靖本中原是八句,毛宗崗修改時,刪掉了后四句,使詩句更為凝練。如果我們仔細分析刪掉的后四句:“玄德、關、張離散后,古城天遣再相逢。從來良將隨明主,惟有常山趙子龍。”便會發現,這個累贅的半截詩告訴我們,所謂“今日君臣重聚義”,不僅指劉、關、張,還應當包括趙云。當年劉備在公孫瓚那里遇見趙云,便有喜愛之意,趙云亦有投靠劉備之心。今日劉備見趙云來到古城相投,喜出望外,說:“吾初見子龍,便有留戀不舍之情。今幸得相遇!”詩的后半截雖然刪掉了,但從小說的情節中,人們不難理解“古城聚義”已有了劉蜀重要的武將趙云。
其三,“桃園結義”和“古城聚義”都是講“義”的表現,但其內涵不完全相同。劉、關、張桃園結義時,他們都是草莽英雄,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民;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而結義的。只是依照齒序分出了兄弟,地位都是平等的,代表了下層人民對“義”的理解和共識,是兄弟之情義。而如今劉備已成為這個政治集團的領袖,他們之間不僅有兄弟之情義,而且還有了君臣之忠義。所以“君臣重聚義”,就意味著“義”這個道德觀念,是復雜的,既有統治階級所提倡的內容,又有下層勞動人民理解的內容,而且二者之間有一個共同交叉的層面,形成了一個基本的內涵。至于它的外延,統治階級可以做出自己的解釋,為其所用。勞動人民也有自己的理解,奉守不移。而這次“古城聚義”,實際上劉備已把“義”捆在了“忠”上。忠義為本,成為關羽、張飛、趙云等人在此后幾十年的戎馬生涯中終生恪守的信條,無論在天翻地覆的巨變中,還是在滄海橫流的歲月里,大則出生入死,小則甘苦相隨。劉備與關、張的義,貌似兄弟之義;實則君臣之義。由于劉備把兄弟之義與君臣之義緊緊連在一起,更加強了他們之間感情的系數。從此,劉備有了一支可靠的基本的政治核心力量,“正如龍虎會風云”。
上一篇:三國詩詞《博望燒屯》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三國詩詞《吉平之死》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