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林落葉已斑斑,秋日當庭尚掩關。
掃榻晝眠聽鳥語,可憐身世此時間。
這首絕句文字很平淡,然而淡而有味。悲秋題材在中國古典詩歌中俯拾皆是。秋日使人感到時光流逝,榮華消失,蕭瑟之景易牽引愁懷。這首詩便是以秋日為背景展開。“秋林落葉已斑斑,秋日當庭尚掩關”: “已”說明入秋已深,斑斑落葉猶如詩人復雜的心緒,秋風掃地落葉四處漂散,猶如詩人沉浮不定的人生。這時,詩人恰在寺廟中,從而使單純的悲秋具有更深層的意蘊。佛教、猶其是禪宗對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影響相當普遍而深刻,他們往往從佛學中為自己的精神苦悶尋一解脫的去處。如王安石、蘇軾等這些政壇、文壇的領袖人物都是如此。張耒是蘇門四學士之一,生活在北宋王朝氣數將盡的時代,國事身世,似皆不可為,何處是歸宿?唯在佛門之中,還有一席平靜之地,尚能日高不起,安然而臥。“掃榻晝眠聽鳥語,可憐身世此時間。”但是身雖處“凈土”,貌似悠然心卻未能平靜,鳥語之歡暢,卻反招來可憐之思。此是何故?或許是立于佛門之中,對世俗及對自身之過去感到可憐? 還是有志未酬、而又無所作為、無能為力,落得與僧人為侶而感到可憐?或是兩者都有。因此這首詩有兩層含義,秋日雖然堪悲,但我身已在空門,不妨我寺中高臥,暢聽鳥語; 秋日畢竟堪悲,我心尚未盡屬釋氏,聽鳥語未能盡然暢懷,可憐之思悠然而起。這首詩雖然文字平淡,卻能隱隱感到詩人焦灼的心態,正是這焦灼的心靈,才促使詩人及讀者發問: 從俗,還是皈釋?詩的潛在意向是皈釋,因此未言禪而禪意深長。
上一篇:禪詩《鹿柴》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三善殿夜望山燈詩》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