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湖寺和陸子壽》言情贈友詩歌
德義風流夙所欽,別離三載更關心。
偶扶藜杖出寒谷,又枉籃輿度遠岑。
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
卻愁說到無言處,不信人間有古今。
這是一首敘寫友情的七律。
南宋淳熙二年(1175) ,大哲學家朱熹與陸九齡(陸子壽) ,陸九淵(陸子靜)兄弟來到信州鵝湖寺(今江西上饒),就有關哲學問題進行了一場大辯論,這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鵝湖之會”。這次論爭,使朱、陸的學術思想明顯產生分歧,朱熹從客觀唯心主義出發,把封建的倫理綱常說成是客觀存在的天理; 陸九淵從主觀唯心主義出發,將其說成是人人所固有的“本心”。因而彼此意見出入很大,未能取得一致的結論。但在接觸中,雙方都一直本著自由討論、反復商量的態度進行研究。在相會時,陸子壽就曾作詩一首表示了自己的觀點: “墟墓生哀宗廟欽,斯人千古最靈心。涓流積至滄溟水,拳石崇成太華岑。簡易功夫終久大,支離事業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處,真偽先須辨古今?!比旰?,朱熹路過鵝湖寺時,陸子壽又趕來和他會晤。朱熹便作此篇次其韻,追和其詩。
在這首詩中,顯示出了作者求真和謙遜的精神,以及對不同觀點持有者的尊重。
首聯說陸氏兄弟一向是自己所欽佩的: “德義風流夙所欽,別離三載更關心。”“德義”,指道德修養?!帮L流”,指風度。陸氏兄弟的修養風度是我素來就欽敬的,如今三載未見則更加關切。作者并不因學術上的不同見解而摒棄彼此間真摯的情誼,說自己敬仰陸氏兄弟的道德品格是為后文共同磋商打下了伏筆。
“偶扶藜杖出寒谷,又枉籃輿度遠岑。” “扶”,拿?!稗颊取保棉紭渲瞥傻氖终??!昂取?,冷落的山谷,這里指作者的住處 (福建崇安武夷山中) ?!巴鳌?,枉駕,屈尊?!盎@輿”,竹轎。頷聯是說,我從武夷山中奔波來到鵝湖寺,陸子壽也屈尊從撫州 (江西撫州) 遠道前來。這就把兩位學子深沉真摯的友情刻畫得形神逼肖,入木三分。朱熹和陸子壽都已年近花甲,一個扶杖,一個坐轎,既合人物身份,又顯人物修養,特別是一個 “枉”字,使陸子壽的個人品德躍然紙上,栩栩如生。
頸聯更進一層: “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舊有的學術研究更加精密,新知的學術討論更加深沉。朱熹強調天理,陸子壽注重 “本心”,兩方面的分歧只是唯心主義內部不同派別的爭論,從否認世界的物質性這一點來看,兩者的思想是一致的,無論是朱之 “理學”,抑或是陸之 “心學”,其目的也都是要人民安于痛苦而不要反抗的。但是,他們之間那種一起協商、互相切磋的學術態度卻是值得推崇的。
尾聯則發出鏗鏘之語: “卻愁說到無言處,不信人間有古今?!?這里的“愁”是反話,事實上是喜的意思。就是說,當我們討論到非常精深的地方時,我們的精神不是和古代學者貫通起來了嗎?那么,說今人和古人有區別,我是不相信的,這真是叫人歡喜得發愁了。前文所交代的陸詩末聯曾云: “欲知自下升高處,真偽先須辨古今。”陸子壽見解獨到,朱熹更高一籌。一個主張古今區分真切,一個要將古今渾為一體,亦即無所謂古今。在這里,我們不能不佩服朱熹言論的精辟。
這首詩為我們生動形象地展現了一幅兩友相會,盡情合歡的感人畫面,這里有別離再聚的誠摯關切,有如琢如磨的共同磋商,有極富真意的古今渾合,其融洽之德義,其德義之融洽,無不令人欽敬贊賞,嘆為觀止。從藝術上看,這首詩先以粗筆勾勒,描出形象的輪廓; 中以工筆細摹,繪出形象的主體; 最后畫龍點睛,使形象豐滿而渾圓。從而形成了一個層層遞進、步步深入的有機統一結構,使詩之主旨向更高境界深化和升華。
上一篇:《雞鳴(齊風)》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鵲巢(召南)》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