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王維·山居秋暝》鑒賞
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是王維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盛唐田園山水詩派的著名代表作品,歷來為人們所贊頌。此詩寫于后期,是他隱居藍田輞川山莊時的作品。這個山莊,原是初唐著名詩人宋之問的“藍田山莊”,天寶年間轉到王維手中,稱為“輞川別業”(即別墅)。這個別墅,山水絕勝,王維常為道友裴迪(也是田園山水詩壇的重要詩人)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王維篤信佛學,長齋禪誦,妻亡也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絕塵累,過著恬靜優閑生活。以題詠“輞川二十景”為內容的《輞川集》(與裴迪的唱和詩集),就是這些生活的紀錄。
這首《山居秋暝》和他的《渭川田家》、《新晴野望》等詩,都是王維描寫山村景色和農家生活的名篇。《山居秋螟》主要寫山村秋日雨后薄暮之景,語言樸素自然,風格清閑,表現了大自然的幽靜恬適之美,有較高的審美價值。
* * * *
這首詩的文字淺顯,不須多解,只是詩的意境幽深,詩情詩味特濃,值得好好玩味。
山居,即山村。居,指居所。秋暝,暝,(讀míng又讀mīng),夜晚、日暮。秋暝,即秋天傍晚。
首聯,先點出:雨后秋山薄暮時分的清新氣象——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這是說,靜穆空山雨后初晴,秋天晚景特別清新。
這頭一句,是寫“空山”,第二句寫“秋暝”,緊扣了詩題,而“空山”二字,更是主宰著全詩。特別是這個“空”字,在王維詩歌中往往具有特殊的意義。翻閱王詩,就會發現他好用“空”字來寫意。如:“空山不見人”(《鹿柴》)、“夜靜青山空”(《鳥鳴澗》)、“空居法云外”(《登辨覺寺》)、“欲問義心義,遙知空病空”(《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等等。讀了全詩,你就會理解王詩中的“空”,常常不同于一般意義的空虛的“空”,而是色相皆空的“空”,詩人能夠使自己心向空門以銷除纏身的一切煩惱。因此,這里的“空山”,當然不是“濯濯童山”(光頭山),而是指超逸絕塵、別有境界的靜穆之山。也就是說,它從“空虛”之本義,引申出深遠、寧靜之意。這樣的“空山”,又正是雨后初霽,即“新雨后”,顯得特別明凈。“晚來秋”,與上句配合,也十分自然。這是說,現在正是秋天薄暮時分,晚景特別清新可愛:幽寂的環境與靜穆的胸懷相契合。
這樣,這兩句詩,不僅完成了點題的任務,而且為全詩構成了一個明凈爽朗的環境,令人耳目清新,身心爽適,甚至讓人忘卻人世間一切煩惱。不要忘記,王維是我國最早以佛理禪趣入詩的詩人,為后世詩歌追求“禪趣”、“玄思”的風氣開了先河。
接著,詩人用了全詩一半篇幅,即中間兩聯,著力描繪秋晚迷人景色——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這里的浣女,即浣紗女,此指洗衣女子。浣,讀huàn,舊讀huǎn。下,不是上下左右的方位詞,此作動詞用,即順流而下的“下”。
詩人在此把山居夜晚那種松間明月的清光,石上流泉的音響,浣紗姑娘的笑聲和漁船穿蓮而過的動態,等等習見景物,卻用了不尋常的詩歌語言和音樂旋律,為我們描畫了這樣一幅清幽的晚景和優美的樂章,即詩的意境:
你看:松間皓月射照,水珠閃閃發光;
你聽:清澈山泉淌過溪石,發出清脆的淙淙聲;
還有哪:竹林傳出瑯瑯喧笑聲,原是洗衣姑娘回家了;
蓮葉、蓮蓬為何頻頻擺動?那是晚歸漁舟從這兒經過。
就是這樣,詩人把“山居秋暝”的景色作了充分渲染和描繪。上一聯,用“照”、“流”二字,從靜景中引出動態。照出松間玲瓏之色,流出秋夜清冷之音。身臨其境,正可謂逸趣橫生。這是先見后聞,下一聯換個寫法:先聞后見。即:聞“竹喧”而浣女歸來;見“蓮動”而漁舟直下。這里的“竹喧”和“蓮動”的巧妙用法,很值得回味。它們暗示“浣女”、“漁舟”的晚歸,而不作直寫。這樣,既可使其中的人物及其動作,處于若有若無、即即離離之間,蒙上一層薄暮之色,真是妙趣無窮。詩中的松、月、泉、石、竹、蓮和浣女、漁舟,均是色彩相宜,音聲相和,既斑爛又素靜,給人以一種特有風韻的美的享受。
對于秋色的描寫,前人作品甚多,往往都是悲秋、嘆愁或者怨秋,把一個秋天寫成一片凄清蕭疏景象,籠罩著一股枯寂氣氛。而王維這首詩,同樣寫“秋景”,卻把秋山晚景寫得如此幽美而多采,當然令人流連忘返了。因此,詩人在
最后一聯中,順理成章地點出全詩的主旨——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是說,春季的群芳眾草已經凋謝了,就隨它凋謝吧! 春芳,即指春天的花草;隨意,任憑;歇,凋謝。又說:這里的秋景挺美,定能逗引山中的隱士林客不想出山。王孫,猶同“公子”,此為詩人自指或者他指。自,此作“自然”、“當然”解。用一個“自”字,達到了心與境化、物與我化的境界。
此處,詩人化用了《楚辭·招隱士》中的成句:“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這原是淮南小山為淮南王時招羅隱士之辭,號召隱士們出來干事的。王維在此卻反其意而用之,借以暗示自己將歸隱山林之意向。當然,這里,也包含著詩人對自然的熱愛與賞識。正是在這一點上,此詩雖然產生于1200多年前,卻在今天仍能產生美感,引起心靈的共鳴。
* * * *
《山居秋暝》是描寫山村秋晚景色的名篇,在藝術上有不少東西可以探索。但在這里,只著重說說以下幾點:
一、詩篇結構
此詩結構,簡而言之,即:兩頭小中間大,或口小肚大的“缶”形結構。
首聯,概括地寫出秋雨后傍晚的山村,即點出時間、地點、季節和天氣等等的背景材料。
頷聯,先寫所見,后寫所聞,著意渲染恬靜幽美的意境——逸趣橫出;
頸聯,先敘所聞,再寫所見,以聲引人,寓靜于動,生意盎然——妙趣無窮;
尾聯,由寫景到抒情,人與境化,揭示詩人的人生理想,點出全詩題旨所在。
此詩“題旨”是什么?一般注本指出:它“描繪了一幅清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村圖景”。
我看,僅僅指出這一點是不夠的。其實它富有畫意地描繪了終南山清幽的環境和自然美,同時反映了詩人的恬靜和喜悅的心境和隱遁的意向。也就是說,它在對幽靜清麗境界的贊賞中,寄以詩人的高潔情懷。
二、詩篇的主要特色
王維詩歌的風格是多側面的,而其基本特色是:“詩中有畫”。唐人殷璠在評王詩時說:
(王) 維詩詞秀調雅,意新理愜,在泉為珠,在壁成繪,一句一字,皆出常境。
( 《河岳英靈集 (卷上)》)
宋人蘇軾對王維則作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評價。他在《書摩詰藍田煙雨圖》時指出:“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這個評語,很好地揭示了王維詩畫藝術的詩情與畫意相結合的特點。
“詩中有畫”,《山居秋暝》和他的《輞川集》中詩歌都典型地體現了這一點。例如《鳥鳴澗》一詩,把一個“山中春夜月景”,寫得多么幽靜,多么清雅! 然而,詩中卻用了不少動態的詞,如“落花”、“月出”、“鳥鳴”等;在《山居秋暝》中,在幽景中,也用了一些“照”、“流”、“喧”、“歸”和“下”等各種動態詞語予以烘托。且在其中還把“色”(月色、青苔、返影)、“香”(桂花香)和“聲”(人聲、鳥聲、泉聲、舟聲)綜合起來構成一個靜謐幽雅的藝術境界,其結果,不僅不嘈雜,卻更深刻地表現了山林的幽靜。這叫“寓靜于動,動中顯靜”,這種表達手段,能收到特殊的藝術效果。大概人們都會有這樣的體驗:當夜深人靜時,聽到教堂的鐘聲,或者夜輪汽笛長鳴,盡管音響的分貝很高,還是感到更加幽靜。
王維不僅是一位大詩人,而且也是杰出的畫家,又是精通音律的音樂家。因此,在他描寫客觀世界時,不單單用詩人的心靈,而且常常以畫家的眼光和音樂家的敏感來體察事物,把畫理、樂理同詩理勾通起來,特別注意發現在不同時空的條件下,客觀事物某種色彩同人的某種情緒的聯系。所以,他能夠恰當地描繪物象的色彩來渲染情緒,抒發感情,烘托意境。王維的山水詩、田園詩,甚至送別詩,大都是這種獨特藝術手法實踐的結晶品。對于這一點,從我們讀過的詩中,是完全可以領悟到的。它使我們感到這些詩景象清麗,意境幽深,且都可以入畫。但它又不是一般的畫,而是一幅有色、有聲、更有情的特殊的圖畫,既鮮明又含蓄,既有濃濃的畫意又有雋永的韻味。
這位盛唐詩人兼畫家的王維,就是以其田園山水詩派的主要代表載入史冊的,也是以其蕭疏清淡的水墨畫見稱和“文人畫派南宗之祖”享譽后世的。因此,蘇軾的“畫中有詩,詩中有畫”兩句評語,就成為準確地概括王維詩畫創作基本特色的名言流傳千古。這是王詩風格的基本方面,當然不是全部。因為,王詩除了幽閑、恬靜之外,還有雄健、清麗等其他方面,其風格是多側面的。
至于王維的畫,流傳于世的不多,傳為王維所作的山水畫只有《輞川圖》摹本石刻和《溪雪圖》等畫,而據《宣和畫譜》所著錄的卻有不少。如:《輞川圖》、《山居農作圖》、《雪江勝賞圖》和《高僧圖》、《維摩詰圖》以及《渡水羅漢圖》等等。可見,王維不僅精于山水畫,而且還會人物畫。
上一篇:《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杜荀鶴·山中寡婦》鑒賞
下一篇:《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韓愈·山石》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