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會稽郡樓雪霽》唐山水詩鑒賞
張繼
江城昨夜雪如花,郢客登樓齊望華。
夏禹壇前仍聚玉,西施浦上更飛沙。
簾櫳向晚寒風度,睥睨初晴落景斜。
數處微明銷不盡,湖山清映越人家。
在會稽(今紹興市)山麓松竹深處、古槐蒼蔭之下,有一處陵墓,相傳安葬著夏代的大禹,陵側有巍峨的殿宇,是供奉祭祀大禹之處;與禹陵遙遙相望,苧蘿山下有一條清澈的山溪,傳說是西施的故鄉,山溪旁還留有她當年浣紗的石頭。會稽的青山綠水和動人的傳說,足令人留連忘返。大約在唐肅宗至德二年(757),詩人張繼來越中盤桓,在一個下雪天,他和一些朋友登上了會稽城樓。
浙東的雪不似北方的嚴酷,而是蓬松溫潤的,紛紛揚揚,如同自天而落的梨花瓣。這場雪從隔夜下起,至次日向晚,漸漸停了,天地間一片白皚皚的。在這里,賞雪的詩人稱自己和同游為郢客,是用了一個典故。宋玉《對楚王間》中說,楚國首都郢中有客善于歌唱《陽春》、《白雪》,由于曲調高雅,很少有人和得上來。后人以郢客比喻善于歌唱的人。然而張繼在這里用這個典故,卻別出新裁,不是說自己或同游如何善于歌唱,而是另有兩種意思: 一是說登樓諸公興致很高,象《陽春》、《白雪》的曲調一樣高雅不群;二是借郢客的善唱《陽春》、《白雪》,暗喻他們的善于吟詠陽春白雪的美景。可以想見,幾位友人乘雪登高,吟詩作歌,其樂融融。詩人舉目遠遠望去,幽處崇山峻嶺中的大禹陵墓上,雪已停了,積雪覆蓋,象白玉一般; 而西施浣紗溪上,飛雪依然未停,由于相隔得遠,那雪象白色的沙粉一般,細濛濛飄浮在空中。向晚的寒風吹透門窗,播散著寒意,太陽漸漸顯露出來,卻已快落山了。詩人收住遠眺的目光,低頭之時,不經意中一眼瞥見,夕陽之下,城墻上的短墻(睥睨即城上小墻),斜斜地在白雪上抹了一溜兒淡淡的影痕。浙東的雪是邊下邊緩緩消融。但是,夕陽消盡,殘雪卻未消盡,朦朧中一片片白色,散落在山頂、田野、村落的房頂上。天色暗了下來,一帶鑒湖波光泛銀,崇山峻嶺雪色淡遠,在這一片潔凈的清輝里,幾戶疏散的農家茅舍,影影綽綽地顯現于靜謐的山水中。
這首詩寫的是雪,而詩人的情感卻也似雪一樣潔白,沒有一絲雜塵。在詩人輕靈的筆觸點染之下,一幅清淡閑遠的山水畫,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仿佛置身其中,忘卻了煩惱,體會著美好的藝術享受。
唐人高仲武在《中興間氣集》中曾贊揚張繼的詩風“不事雕琢、豐姿清迥”,揭示了他的詩歌自然清麗,而又含蘊深遠的藝術特色,此詩可作一例。
上一篇:戴復古《會稽山中》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杜甫《劍門》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