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白居易·錢塘湖春行》鑒賞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白居易喜歡杭州的湖光山色。他在任刺史時,對西湖景色的吟詠很多,《錢塘湖春行》,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首。
此詩寫于唐長慶三、四年間的春天,是一首寫景七律。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于今浙江杭州市西邊。三面環山,中有白堤(即白沙堤)、蘇堤(蘇軾任杭州刺史時所修,故名),把湖面分為里湖、外湖和后湖。風景優絕,一直是播名海外的游覽勝地。
* * * *
這首七律,主要寫西湖的早春景色。詩人將它分二層來描述:
一、總寫西湖春色(即前四句)——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在這里,詩人先點明環境,后描景色,即孤山寺北之景致:
在后湖與外湖之間,有座峰巒聳立的孤山,其上建有孤山寺,是全湖登覽之處。賈亭,即賈全于唐貞元中為杭州刺史時所筑之亭,故也稱“賈公亭”,是西湖名勝之一,后廢。云腳,指下雨或雨霽時接近地面的云氣。
接著兩句,是全詩之亮點,為后人傳誦的名句。為什么呢?大約是因為這兩句描寫早春最為貼切,最具情趣的佳句吧。也許由于這兩句詩會給人們帶來“乍見之喜”,正如謝靈運在《登池上樓》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那樣,見了詩句就會引起一種不期然而然的季節變換的“乍見感受”,令人特別欣悅。
你看,詩人借鶯燕的活動,把一個大自然從隆冬蟄伏中蘇醒的早春景色,寫得多么逗人! 黃鶯,是曲調甜美的歌手,唱囀著西湖的美色;紫燕,是一種感覺靈敏的候鳥,將春光從南國帶到西子湖畔。它們都是明媚春光的使者,悅人心靈的春歌先聲。在鶯、燕形象之外,又加上“早”、“新”兩個時間副詞,更傳達了“早春”氣息。
這是在較為廣闊的范圍內總寫湖上春光。下邊即轉入專寫湖東的湖光山色。
二、湖東景色專描(即后四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在這里,詩一反上邊的寫法,先寫景色,而后點出環境。白沙堤(即白堤、斷橋堤,但非白居易所筑)東邊的誘人景色。
此處景色“亂花迷人眼”,“淺草沒馬蹄”,仍是一片“早春”景象,而非“艷春”之色。因為,詩人怕被曲解,特在兩句詩中用了“漸欲”和“才能”兩個表示程度之條件副詞。雖說湖東春景,仍然是初春景象,但又透露一點“艷春”的佳訊:淺嫩的春草,不久就要成為“萋萋芳草”了;點點亂花,也將萬紫千紅地遍鋪大地。正如后來的蘇軾所描寫西湖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那樣,似乎在告知人們,一個“淡妝”的西子,不久即將換成“濃抹”的西施,與游人見面了,大家正期待著。
* * * *
這首簡短的七律,給人們帶來些什么呢?
我想,起碼有如下兩點值得我們去體察:
一、這首寫景詩,當然是借景抒情,但又抒得是什么情呢
詩篇通過西湖山水迷人景色的描寫,很好地傳達了詩人種種情愫,最主要的是——
他的那種盼春、惜春、迎春和頌春之情;
他的胸涌生機、心似明鏡和樂天達觀的心情;
還有他的贊美山河、熱愛社稷的忠國愛鄉之情。
二、有人說這首寫景詩,技巧極妙,妙在何處
清代詩論家方東樹在《續昭味詹言》中曾評此詩說:“象中有興,有人在,不比死句?!苯鸫幌蛲圃S白居易和蘇軾的詩人王若虛也說:白詩“隨物賦形,所在充滿。”(詳見《滹南詩話》)這就是說,白居易這首寫景詩,不像一般人那樣只重摹山范水,窮形極象,單求“形似”而無神采。白詩之妙筆即在于:即景興感,景中傳情。因為它寫出了錢塘湖融和之春意;寫出整個大自然的“自然美”;更寫出了它給人們以集中而飽滿的主體感受。一首小詩能把季節之意、自然之美和人類之情,統統融為一體而呈現了出來。這是十分可貴的,技巧之用,實在妙極。
上一篇:《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劉禹錫·金陵五題(五首選三)》鑒賞
下一篇:《漢魏兩晉南北朝詩歌·南北朝詩歌·南北朝文人詩歌·謝朓·銅雀悲》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