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詩歌·《詩經》·載馳》鑒賞
一
載馳載驅,歸唁衛侯。
驅馬悠悠,言之于漕。
大夫跋涉,我心則憂。
二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
視爾不臧,我思不遠?
既不我嘉,不能旋濟。
視而不臧,我思不閟?
三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
女子善懷,亦各有行。
許人尤之,眾穉且狂。
四
我行其野,芃芃其麥。
控于大邦,誰因誰極。
大夫君子,無我有尤。
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
據《詩小序》云:“《載馳》,許穆夫人所作也。”許穆夫人,是我國文學史上朝代最早的知名愛國女詩人。她是春秋時代衛國(今河南淇縣一帶)國君(公子頑)的女兒(其母即衛宣姜),遠嫁至許國(今河南許昌一帶),為許穆公之妻,故稱“許穆夫人”。《載馳》出自《詩經·鄘風》,是鄘國(今河南汲縣一帶)之民歌。
周惠王十七年(前660年)十二月,北方少數民族“北狄”侵入衛國,殺死衛懿公(公子頑),國都被攻陷,衛國人四處逃散。后經宋桓公救助,把衛國移民安置在漕邑(今河南渭縣東南),重立了戴公申為衛君。不久,戴公又死了,就立其弟文公繼位,建都楚丘(今河南之渭縣)。富有愛國思想的許穆夫人眼看故國危亡局面和百姓逃亡狀況,疾首痛心,十分悲傷,當其兄戴公死訊傳來時,她決心要奔回祖國弔唁衛君戴公,同時,也欲趁機籌劃向各大國求援,以解救國難,保衛祖國江山。可是,當她行至中途(未到漕邑),為許國大夫所阻。但是,她未因此折回許國。于是,她寫了這首詩,以見其志,并抒自己的憤懣之情。
* * * *
全詩分為四章,第一、第三章各六句,第二、第四章各八句。這四章,也是整篇詩歌的四層意思。以下分章講解:
第一章:奔赴漕邑遇阻
頭四句說:
載馳栽驅,歸唁衛侯; 驅馬悠悠,言至于漕。
載,猶“又”、“且”。馳、驅:《正義》:“走馬謂之馳,策馬謂之驅。”唁,吊人失國。衛侯,即衛戴公,即其兄長。言,猶“愛”,于是。這四句大意是:乘著馬車不斷地奔馳,回到祖國去吊慰兄長衛侯。馬車在遙遠的赴衛路中進行,于是,我趕往衛國之都漕邑。
在去衛途中,許國大夫登山涉水來追趕我返回,使我心中不免擔憂。這就是“大夫跋涉,我心則憂”二句的意思。這里的“大夫”是指許國派大夫攔阻、勸說許穆夫人返許。山行,謂之“跋”;水行,謂之“涉”。
這一章,主要是寫夫人返衛途中受阻,一時心中不免有點發愁。但經仔細思忖,現在,何足懼,歸衛決心很大。于是,詩歌才有下邊的敘寫。
第二章:與許國大夫辯理
她說: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 視爾不臧,我思不遠?
既,即使。嘉,嘉許、贊成。“不我嘉”,即“不贊成我”。旋反,即速返,此處的“旋”作速、立即解;“反”同“返”,這是說,即使對我赴衛不贊成,要我速即返回(許國)卻不能。下邊兩句說:
視爾不臧,我思不遠?
“臧(zāng臟)”,善也。“不臧”,即不善、不高明。思,思慮、主張。前句是說,我看你們的意見不好,我考慮的比你們不是要深遠嗎?后句的“不遠”應是一個反詰詞。
接著的四句詩,用的是重唱復沓形式,即:
既不我嘉,不能旋濟;視爾不臧,我思不閟。
在這里只換用了二個字:濟和閟,“濟”同“霽”,即止也。閟(bì必),同“毖”,慎也。這就是:盡管你們不贊同我的主張(即聯合大國助衛抗狄),也難阻止我繼續前進;我看你們的想法不對,難道我考慮得還不謹慎?
經許穆夫人這一據理力辯,許國大夫啞口無言,攔阻不果。許穆夫人繼續赴衛,趕著馬車行進在祖國的土地上,于是詩歌進入另一章。
第三章:途中采藥自寬
先看前四句: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懷,亦各有行。
陟,攀登;阿丘,四邊高而中央低的山,稱為“丘”,有一邊偏高,稱“阿丘”。一說,也可能是衛國的山名。言,我也。“蝱”,是“莔”(méng萌)的假借。莔,即貝母,藥用植物;古人以作治郁悶之病。這二句是說,車子攀上了高高的山丘,我就采了一些“貝母”來寬寬自己的悶愁。下邊二句的意思是:婦女們雖說多愁善感,但各人都有自己的道理。這里重要的一個字,就是對“行”的理解。《毛傳》:“行,道也”。朱熹《集傳》:“女子所以善懷者,亦各有道”。有的把“道”釋為“道路”(高亨),從上下文看,以《毛傳》所言為是,即解其為“道理”。
這章的最后二句說:
許人尤之,眾穉且狂。
尤,即古“訧”字,指責或埋怨之意。 眾,此處按王引之《述聞》可解為“既”。穉狂,即幼稚、狂妄。
這一章大意說:許穆夫人雖然辯勝了許國大夫,已經行進在衛國大地上,途中還采藥自我寬慰了一番,但想起大夫的無理阻撓,心里總是憤憤不平。
第四章:決心向大邦求援
下邊是前四句:
我行其野,芃芃其麥。控于大邦,誰因誰極。
野,祖國原野。芃芃(péng朋),茂盛的樣子。控,陳訴、赴告。因,親近。極,至也,到達。這是說,我行走在祖國的郊野上,麥兒正在茂盛地生長。我要把國難向大國去陳訴,哪個國家與衛親近,就到哪個國家去! 這是因為,一片片綠油油麥地深深地激發了她的滿腔愛國之情,使她進一步下定決心向各國呼求援助。且看最后四句:
大夫君子,無我有尤; 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
無,通“毋”,不要。尤,過錯、指責。之,往也。許穆夫人,最后用譏諷口吻說:各位大人先生們,別以為我有什么過錯;你們縱有千百個主意,還不如我親自走一趟!
* * * *
《詩經》中表現愛國思想的詩有不少,如《王風·黍離》、《魏風·園有桃》、《秦風·無衣》、《秦風·小戎》、《小雅·采薇》、《小雅·六月》和《大雅·江漢》等。而其中最突出的卻是現在這篇《鄘風·載馳》。
大家知道,國家是“由社會當中產生出來,但使自己駕于社會之上,而與社會脫離的力量”(恩格斯語),是階級矛盾的不可調和的產物。沒有階級,就沒有國家,也不需要國家。雖然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出發點各異,但對國家這“機器”都認為是需要的。因此,全體國民都懷有一種愛國之心,古今均不例外。在古代,對于國家不同階級具有不同的出發點:統治者(包括從屬于統治階級的人)從統治階級立場出發,愛自己的社稷,愛自己的國家;被統治者(包括具有人民立場的統治階層中的人),則從人民立場出發,愛自已的鄉土、愛人民、愛祖國。在《詩經》的愛國詩篇中,也有這兩種情況。
《載馳》是一個國君夫人所寫的一篇愛國詩。當然,它的出發點是從鞏固和保衛自己的統治機器這一角度出發的,但仍然不失為是一種愛國思想的表現。作者許穆夫人,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第一個女愛國詩人。當她娘家的國家(即第一祖國)受到“狄人”這個外敵入侵時,當衛國淪于滅亡之危險關頭,她為了拯救祖國,不顧“人言可畏”,不管禮法束縛,也不想個人安危,沖破“羅網” ,克服險阻,毅然踏上救亡保國之途,并取得大國(齊桓公等)的救援,終于達到了救衛目的,保存了祖國。這種思想行為,當然是很值得贊頌的,對于后世也不無教育意義。
但是,古人理解這首詩,往往只注意到許穆夫人的“孝悌”和“慈惠”,而淹沒了她那光輝的愛國思想。《烈女傳》的作者雖然把《載馳》一詩的題旨及其政治意義歸結為“慈惠”和“遠識”。但從整個過程的記述中,卻已充分說明許穆夫人的“遠識”,其出發點只有一個:一切為祖國的利益著想。一個人把自己的婚嫁,竟同國家的利害、存亡緊緊聯系在一起,這種以國家利益為重的“遠識”,無疑是一種十分可貴的愛國行為,至今仍然值得提倡和仿效。
上一篇:《先秦詩歌·《詩經》·載芟》鑒賞
下一篇:《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王維·輞川集(二十首選二)》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