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籍·入若耶溪》中外哲理詩賞析
艅艎何泛泛, 空水共悠悠。
陰霞生遠岫, 陽景逐回流。
蟬噪林逾靜, 鳥鳴山更幽。
此地動歸念, 長年悲倦游。
這首詩是王籍任湘東王咨議參軍時所作。若耶溪在會稽南若耶山下,“水至清,照眾山倒影,窺之如畫。”(《水經注》)詩一開始即緊扣題面,描寫詩人乘一葉小舟泛游溪中,向山林深處行進。“泛泛”,是舟行順暢的樣子,加一“何”字,表現了詩人當時的喜悅之情。 “悠悠”,狀悠靜遼遠之態。溪水長流,遙接空際,天水一色,悠遠無盡。最早寫空水共色的詩人是謝靈運,他在《登江中孤嶼》詩中寫道:“云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謝詩突出的是空水的“澄鮮”感,色調輝煌明麗。王籍在這首詩里描寫的“空水”,卻是另一種“悠悠”的情調。王籍很崇拜謝靈運的詩。“空水共悠悠”一句多從謝詩脫化而來,但富有新意,殆無愧色。
“陰霞生遠岫,陽景逐回流”。寫沿溪泛舟所見:遠處的山上,云霞升騰;眼前的溪流映著陽光,蜿蜒而去。第一句用一“生”字,描摹逼真,由于云霞蒸騰不息,好象是從千山萬壑中“生”出來的;第二句用一“逐”字,活靈活現,將陽光擬人化,好象它有意地追逐著這波光閃爍的溪流一樣。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寫沿溪泛舟所聞:聽到蟬和鳥的鳴叫聲,山林之中反而顯得更加幽靜了。這兩句詩是從聽覺上寫進入若耶溪深處的感受。為什么有“蟬噪”和“鳥鳴”,山水景物反而顯得更加幽靜呢?這是因為人的感覺只能是相對的,如果沒有任何聲響, “靜”就反而不覺其靜了。但如果偶聞幾聲蟬噪、鳥鳴之聲,那山間的“幽靜”便強烈地被襯托出來。這在認識上叫相反相成,在創作上叫藝術辯證法。這里的“偶聞”是與人聲嘈雜的鬧市相對而言的。正因為這里沒有鬧市中的人聲嘈雜,十分幽靜,所以蟬噪和鳥鳴之聲才會分明可聞。錢鐘書先生說得好:“寂靜之幽深者,每以得聲音襯托而愈覺其深。”(《管錐篇》第一冊)由于這種反襯手法運用得入情入理,因而常受到后人的贊賞和借鑒。顏之推評論這兩句詩說:“王籍入若耶溪詩云:‘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江南以為文外獨絕,物無異議。”并進一步鑒賞道:“《詩》云‘蕭蕭馬鳴,悠悠旌旗,’《毛傳》曰‘言不喧嘩也’,吾每嘆此解有情致,籍詩生于此也。”唐代王維有許多類似的詩句,如“山靜泉逾響,清夜聞遙泉”、“夜靜群動息,時聞隔林犬”、“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等,可見以動見靜這一表現手法對后世影響之大。
“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游。”“歸念”,棄官歸隱的念頭。“倦游”,令人厭倦的游宦生涯。這兩句是寫游若耶溪的感觸,這里秀美的山水,幽靜的風光,使詩人留連忘返。他對照多年來令人心緒煩亂的宦海生涯,心境不禁悲涼起來,產生了歸隱山林的念頭。
全詩共八句,“艅艎”四句寫目睹, “蟬噪”二句寫耳聞,“此地”二句寫歸念,以寫景起,抒懷結,層次十分清晰,過渡和諧自然。中間兩聯用對仗,已具五言律詩的雛形。“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二句,蘊含著相反相成的辯證思想,千百年來為人們所激賞、所傳誦。
上一篇:《朱自清·光明》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公劉·關于真理》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