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念先
老將
舉目山河,一生筋力,老盡邊關。看兜鍪夕解,塞霜侵鬢;翎根乍脫,刀箭余瘢。善飯廉頗,雄心充國,恍到千旗萬馬間。時昂首,見天邊新月,尚想弓彎。 堂堂歲月奔湍。歷百戰,功名夸據鞍。憶揮戈拔矟,烽消瀚海;騰龍哮虎,雷震天山。毳幕秋風,嚴城畫角,落日蕭蕭金鐵寒。摩長劍,問當年乳臭,幾輩登壇?
孟傳璿
這首詞描繪一位退伍老將的形象,熱情地歌頌了他為獻身祖國,長年戍守邊疆的功績以及“烈士暮年,壯心未已”的愛國熱忱。上片寫他退伍時的形象和精神品德;下片回顧他一生戰斗功績以及在肅殺嚴峻的邊塞上對后繼者的擔心。
“舉目山河,一生筋力,老盡邊關。”開篇總敘老將的一生,洋溢著作者熱情的贊嘆。老將剛解甲退伍,仍戀戀不忘曾經百戰保衛的江山,“舉目山河”的行動表現了他熱愛祖國的赤誠,“一生筋力,老盡邊關”是對他一生鎮守邊疆的高度概括。這一韻總起,以下對他的外貌、內心世界、戰功等逐層作了生動的描繪。“看兜鍪夕解,塞霜侵鬢;翎根乍脫,刀箭余瘢。”寫他的形貌。“兜鍪”(doū móu)古稱胄,戰斗時帶的頭盔。“翎根”,鎧甲名。《元史·怯烈傳》:“奏對稱旨,賜幣帛及翎根甲。”“夕解”、“乍脫”暗示剛剛退伍,“塞霜侵鬢”、“刀箭余瘢”,前一句見出鎮守邊疆時間之長;后一句寫其經歷出生入死的戰斗之多,精煉形象。這兩句是“一生筋力,老盡邊關”的具象化,又伏下片“歷百戰,功名夸據鞍”的描敘。以下兩韻集中刻畫他的精神面貌。“善飯廉頗,雄心充國,恍到千旗萬馬間。”廉頗事見《史記·廉頗傳》。“頗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趙以數困于秦兵,趙王思復得廉頗,頗亦思復用于趙。趙王使使者視廉頗尚可用否,廉頗之仇郭開多與使者金,令毀之。趙使既見廉頗,廉頗為之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趙使還報王曰:‘廉將軍老矣,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趙王以為老,遂不用。”充國事見《漢書·趙充國傳》。“時充國年七十余,上老之。使御史大夫丙告問:‘誰可將者?(指御羌人進犯)’充國對曰:‘亡逾乎老臣者矣。’上遣問焉,曰:‘將軍度羌虜何如?’當用幾人?充國曰:‘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遙度。臣愿馳至金城,圖上方略。然羌虜小夷,逆天背畔,滅亡不久,愿陛下以屬老臣,勿以為憂。上笑曰:‘諾!’”詞中以歷史上兩位著名老將為喻,說明他有能力、有雄心繼續為國效力。“恍到千旗萬馬間”,揭示他的內心世界。它說他仿佛仍回到了“千旗萬馬”,浩浩蕩蕩的隊伍中,馳騁在沙場上。這種“烈士暮年,壯心未已”的精神躍然紙上。“時昂首,見天邊新月,尚想弓彎。”進一步補足上一韻的描寫。“時昂首”的細節以及由新月聯想到“弓彎”,看出他當時起伏不平的心境和有為祖國效力的熱忱。上片從外表到內心世界,通過一些富于特征的細節刻畫老將的形象,鮮明生動。換頭承上啟下,轉入對他過去功績的描敘。“堂堂歲月奔湍。”“堂堂”是形容“奔湍”的,有“公然”、“不客氣”的意思。唐薛能詩:“青春背我堂堂去”(《春日使府寓懷》)。這句意謂光陰無情地流逝,將“堂堂”移放句首,突出其“無情”。“歷百戰、功名夸據鞍。”是對他過去功績的概括。“據鞍”系用馬援事。馬援年六十二,因劉尚擊武陵,軍沒,他自請出征,“帝愍其老,未許之。援自請曰:‘臣尚能被甲上馬。’帝令試之,援據鞍顧眄以示可用。”(《后漢書·馬援傳》)“夸據鞍”描寫老將夸耀自己年雖老而壯志不減。“憶揮戈拔矟,烽消瀚海;騰龍哮虎,雷震天山。”“揮戈”,出自《淮南子·覽冪訓》:“魯陽公與韓構難,戰酣日暮,援戈而揮之,日為之反三舍。”“拔矟”“矟(shuò)”即槊,出自《新唐書·尉遲恭傳》:“善避矟,每單騎入賊,雖群刺之不能傷。又能奪取賊矟還制之。……帝嘗問曰:‘奪矟與避矟孰難?’對曰:‘奪矟難。’試與齊王戰,少選,王三失矟,遂大愧服。”寫老將“揮戈拔矟”的行動以見其英武;用“騰龍哮虎”的比喻以見其聲威。“瀚海(沙漠)”、“天山”泛指邊疆,極言轉戰地域之遼闊。而“烽消”、“雷震”,又形象地表現其卓著的功績。這一韻是對他“歷百戰、功名夸據鞍”的具體刻畫,又是對他的功績的熱情歌頌,氣勢豪壯。以下回到當前環境的描寫,遙接開頭“舉目山河”。“毳幕秋風,嚴城畫角,落日蕭蕭金鐵寒。”“毳(cuì)幕”,指北方兄弟民族所用的氈幕,這里與“嚴城”對舉,似宜理解為敵軍氈幕。“嚴城”,戒備森嚴的城池。杜甫詩:“嚴城疊鼓鼙”,(《水宿遣興奉呈群公》)“蕭蕭”,蕭條。“金鐵”,分別指戈矛、鐵甲等。這三句以邊疆特有的景物描繪出深秋黃昏蕭殺蒼涼的邊塞圖。自然環境的寒冷,戒備森嚴的邊城,面對著肅殺秋風中的“毳幕”,時刻都需要警惕敵人的入侵。作者用典型的環境背景襯托老將熱愛祖國、熱愛邊疆的形象,給人印象極為深刻。歇拍寫他深沉的感嘆:“摩長劍,問當年乳臭,幾輩登壇?”“乳臭”,語出《漢書·高帝紀》,意謂年少無知。蘇舜欽《慶州敗》:“國家防塞今有誰?官為承制乳臭兒。”一般多含有對年輕人輕蔑的意味。面臨當前這樣嚴峻的形勢,他手撫長劍,表現出無比激動,接著慨嘆地問:當年那班年輕人不知多少登壇拜將了?言外之意是說,他們能擔當起保衛這邊疆的重任?對后繼者的擔心,更加突出了他忠心耿耿,熱愛祖國的高大形象。
作者生平事跡無考,只知道道光年間(1821-1850)在世。這時正是中國封建社會轉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前后,清王朝已腐朽衰敗。西方資本主義的強烈沖擊,社會危機日益嚴重。國家軍備廢弛,大多數武將面對侵略,或畏葸不前,或投降妥協,已遠非康熙雍正時代的聲威和士氣所能比擬。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詞中塑造了老將的形象,熱情歌頌了他的愛國精神,無疑的表達了作者的審美理想,對現實是不無諷諭的。這首詞用典用事很多,慰貼自然,無湊泊痕跡,寫法上注意把概括描述與具體刻畫結合起來,使塑造的形象生動鮮明,有血有肉。意境雄渾壯闊,詞風豪放,讀之可以起懦。這些都是值得借鑒的。
上一篇:潘君昭《沁園春》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王步高《沒蕃故人》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