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鑒賞
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
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安史之亂”后,杜甫到處流浪,生活貧困潦倒。唐肅宗上元二年(761)秋天,杜甫寓于成都,經友人幫助得在浣花溪旁營建了幾間草屋住著。這就是后人以崇敬心情去瞻仰的所謂“成都草堂”,或云“浣花草堂”。就在草堂剛剛蓋好的當年八月間,遭到一場罕見的暴雨狂風的襲擊,茅屋為這場狂風所破,房中凄雨淋漓,家人徹夜難眠,詩人對此感慨不已。于是,他寫了這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這是大家熟知的名作,早已收入中學語文教材,同時,這首詩語言通俗好懂,文字障礙不多。因此,這里我不作逐字逐句的詳釋,只作一簡要的賞析,幫助大家進一步去體悟它的意蘊和詩味。
* * * *
《杜詩詳注》的作者仇兆鰲在詩尾有一個注云:“此章,前后三段,各五句,中段八句。”
從詩歌內容看,這個意見是對的。現在,我們就按這個分段逐段加以簡要詮釋和鑒賞。
首段:記狂風破屋之況
詩人在這里竭力描寫的,只有兩個字:緊張。為此,他調動了各種藝術手段加以渲染。你看——
一、在用事上,加以渲染。把秋風破屋這件事,寫得猛烈狂暴,寫得極度緊張,寫得異常混亂,寫得萬分痛傷。這一系列的描繪,就為了達到上述的目標。
二、在用景上,加以描寫。先寫秋高之景,天闊之貌和風勢之狂;同時,還寫了“灑江郊”、“掛林梢”和“沉塘坳”等等風襲茅屋的慘況。
三、為了這個“緊張”,又在用詞上加以突出。于是,詩中就出現了若干具有強烈動感的詞語。如:怒號,飛渡,卷屋和飄轉等等,都有助于長其風勢,顯出其色彩。
四、最后,詩人還在用韻上,進一步加以渲染。這段所押的五個韻字,都是有助于詩情、詩義的發揮的。比如:號、茅、郊、梢、坳,句句連押,又都是上平聲,造成一種急劇的節奏,讀起來如象聲詞,真若狂風怒號,呼呼擊耳,令人有如身歷其境,毛骨悚然。
所有這些,都集中表現了大風狂暴之勢,實在嚇人;破屋難救之狀,真正傷心。總而言之,突出一個詞:緊張。詩人在這段描寫中,緊扣“秋風破屋”這個詩題,的確是很成功的。
次段:嘆頑童凌侮之狀
上一段寫的是人與天的矛盾。這一段則轉入人與人之爭斗,就是寫“茅屋為秋風所破”之后,屋主與村童之間的“奪草之爭”。詩人用傳神之筆,寫了群童同屋主爭奪茅草而展開的一場令人可嘆、可惡而又可笑的爭斗。你看詩人是如何描寫的?
一、可嘆——狂風刮壞了新蓋的屋頂,可嘆也;群童卻抱茅逃往竹林,實在可嘆也;年老無力追不上,弄得唇焦口燥,那是更為可嘆了也!
二、可惡(ù)——人們見“難”不救,已算可惡了;頑童趁“風”打劫,更加可惡! 而且公然抱著茅草大模大樣地氣惹屋主,屋主竟然喊干了口水,也不予理睬,還不可惡之極了嗎?
三、至于可笑——可嘆、可惡,在詩里是明明寫著的,一看即在眼前;而“可笑”的樣子,在詩中似乎不曾見到。但是,只要你好好地去找一找,再冷靜地想一想,那么,這個“笑”字,也就會從字里行間跳了出來。試想:
當你們面前出現了一個老頭同一群稚童,為了一把茅草而爭得你死我活的場景時,還不令人可笑嗎?特別是在詩人筆下的那班村童的頑皮動作,那種淘氣的樣子,那股傻稚的神情,有誰能不為詩筆的幽默而忍住發笑呢。因為,作為一位以憂國憂民著稱的偉大詩人杜甫,當然理解“村童搶茅”事件的深刻社會原因的。因此,詩中那種譴責,決不是認真的,我們也不要當真去看。對于這一點的分析,如果不信,不妨等一等,讀到此詩最后會給你證實的。
第三段:傷夜雨侵迫之苦
上一段,借助“嘆”、“惡”、“笑”三個字,表現了詩人的復雜心情和良苦用心。而這一段篇幅最長,八句五十六個字,但真正著力寫的只有這樣三個字:雨、漏、舊。并從中突出一個“愁”。
雨——在字面上看,詩中寫“雨”只有一句“雨腳如麻未斷絕”,說雨下得“密而綿”。但是,從詩的前后句來看,就知道這場雨,也如風一樣,十分惱人、嚇人。你瞧,開頭那個聲勢蠻厲害:風驟定,云墨色,昏天黑地,漠漠一片,都是大雨將至的征兆。加上,對“漏雨”的描寫,充分說明了這是一場雨勢急驟、雨量甚大的罕見的傾盆暴雨。
漏——詩中著墨無多,只用了“屋漏無干處”幾個字。這是因為前邊早已講清楚,連屋蓋也為狂風所破了,還用得著在“漏”字上多化唇舌嗎?詩人有意把篇幅留給了“舊”字。
舊——但是,真奇,整段詩句中卻沒有出現這個“舊”字,而是一個更傳神、更豐富的“鐵”字來體現它。你想:布衾舊得滑似鐵,被棉堅(實)得硬似鐵,棉被濕得冷似鐵,還不夠破舊嗎?再加上“踏里裂”,被子舊得不堪一踢,一伸腳就破一片,確實是十分破舊了吧! 詩人揀了這個“鐵”字來形容“被子陳舊”,可以說是“入木十分”,深刻極了,它可以引起人們多少聯想啊! 因為,連夜夜不離身的人們最基本(最起碼)的必需品,尚且如此陳腐不堪,足見其家境貧寒到何種田地!
詩人所以要寫“雨”、“漏”、“舊”三個字,主要目的是要突出這段詩的中心思想:愁。他有何愁呢?
他寫了因狂風破屋而愁;他寫了為夜雨漏床而愁;他也寫了因衾舊難蓋而愁;他還寫了恐長夜不明而愁。愁、愁、愁,一句話,就是因窮而愁。那么,詩人是否僅僅為了眼前不幸和自己潦倒而發愁呢?答案:是的,又不是的。為什么? 因為杜甫一生過著貧困生涯,特別是“安史之亂”后,詩人飄泊西南各地,處境確實艱難異常。但是,他的憂國憂民的可貴精神,卻是至死未滅。對此,在本詩的末段,就會充分地體現出來。
最后一段:表“有望衣被天下”之志
比杜甫稍后的中唐大詩人白居易曾經說過:“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安得萬里裘,蓋裹周四垠。”(《新制布裘》)這原是白樂天祖杜詩之意而精撰的名句。現在,正好借為概括杜甫這一段的詩意。其實,何止于此,也是全詩的題旨所在。因為詩人就在這里,用了兩句警語,即:“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來點破全詩的主題。
有人也許會說,詩人的思路挺怪:一下窮死,一下樂極,未免有點異想天開。假如我們認真加以推究,就會覺得這首詩在最后出現的這個“大轉彎”,實在并不突然,卻是很自然的。你想,詩人由目前的災難回憶到過去的不幸,從個人的遭遇聯想到“天下寒士”的悲慘生活,作為一位偉大愛國愛民詩人的杜甫,這是邏輯發展的必然結果。不這樣,才是奇怪的。
大家知道,“匡世濟民”、“天下寒士俱歡顏”,是杜甫一貫的政治主張,是一生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杜詩中經常地、反復表現的最重要的主題。這個光輝思想,當然不是僅僅在一個不眠長夜坐思的結果,而是詩人奮斗一生所得到的最偉大、最寶貴的思想財富。
由上可以看見,杜甫這首詩的一個最突出的藝術特色,就是把描寫、抒情和言志三者緊密結合,并圍繞著主題進行巧妙的安排與運用。它以“單刀直入”方式寫實開了頭,又用“畫龍點睛”方法的表志結尾,中間適時地插進描、敘、議的交錯使用法,讓詩歌取得了特殊的藝術效果。這就是:描寫不瑣碎,言志不空泛,抒情有依據,并成為一首既是現實主義,又帶著濃濃浪漫色彩的千古名篇。
上一篇:《先秦詩歌·《詩經》·苕之華》鑒賞
下一篇:《先秦詩歌·《詩經》·蒹葭》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