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駕
鵝湖山下稻梁肥,豚柵雞塒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社日,即古時農民為了祈愿和慶祝豐收,在春秋時節分別舉行的兩個祭祀土神的日子。這一天,他們往往集會競技,進行各種娛樂表演,并殺雞宰羊,備具牲牢,集體祭神歡宴。宋人楊萬里《觀社》一詩,曾對此作過細致描繪。王駕這首《社日》,則從側面入手,通過一些富有典型意義和暗示作用的細節,以極簡約的文字為人們勾勒了一幅山村社日風俗畫,使人如睹影知竿,回味深長。
“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塒半掩扉。”詩的題目是《社日》,一開始,詩人卻避開喧囂熱鬧的作社場面,把攝影鏡頭細細搖過村外豐收在望的莊稼地、村內連片成排的豬欄雞舍以及家家半掩的房門,給我們從村樸氣息中傳出一派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的太平景象。鵝湖山,在今江西省鉛山縣北。這一地名本身就具有極強的形象特征,給人以鴨鵝成群、山明水秀的印象。詩人把它巧妙地鑲入詩內,同“稻粱肥”、“豚柵雞塒”以及下聯的“桑柘”等詞搭配,共同構成一幅富庶的南方農村風光,有效地突現了社日到來時的豐收喜慶氣象。“半掩扉”這一細節更是神來之筆,它既反映了水鄉山村的民風淳厚、安定太平,又暗示出村內人們都去觀社,人全走空的情景,造成懸念,啟發人去想象那作社場面的非凡熱鬧,很自然把詩意引向下聯。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這兩句寫到社日正題,但詩人仍然沒有進入社局,去對作社場面進行直接描寫,而是緊承前聯后句,把攝影機置放在半掩的門扉之前,拍攝了人們社散歸來的情景。桑柘,即桑樹柘樹,這里用遍種桑植,暗示村中養蠶業也很發達。“桑柘影斜”,指夕陽西下,樹影被落暉長長拖在地上,時間已近傍晚。這時人們散社歸來,村中逐漸由靜轉動,到處看到一些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或鄰里扶著走回家來。“家家”,說明喝醉的人很多。由于詩人回避了對作社場面平板、吃力的正面描寫,而是從側面入手,通過屋門半掩、人皆走空以及村社結束之遲、醉人之多等極富典型性、孕育性的細節,把社日的歡樂和人們作社、觀社的興趣巧妙地暗示、傳達給了讀者,引起讀者許多關于社日的美妙聯想,因而,既使詩的主題表現得極為生動突出,也使詩歌更為精煉含蓄,耐人尋味。
這種避開平板單調的正面描寫,以側面或效果上著手,通過一些典型化細節,反映高度生動事物或復雜情景的手法,是我國古典詩歌創作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很值得我們學習。
上一篇:王渙《惆悵詩十二首(其十二)》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陳玉蘭《寄夫》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