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李白》鑒賞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先世隋代因罪徙西域。他生于安西都護府之碎葉城(今吉爾吉斯國境內)。約于五歲時隨其父富商李客遷居綿州昌隆(后改彰明)縣(今四川江油縣)之青蓮鄉。
李白青少年時代就已廣泛接觸中國古代文化。“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上安州裴長史書》);“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贈張相鎬》);“十五劍術,遍干諸候”(《與韓荊州書》);二十歲前后,他于蜀地游覽山川名勝和先賢故址,此期間與道教徒和喜談縱橫術的趙蕤等人交往。二十五歲時,他才“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沿江而下,游江陵,過洞庭,登廬山,歷游江浙沿海各地;后又沿江西上,漫游云夢楚地,于湖北安陸同故相許圉師孫女成家立室。定居十年后至三十五歲,又遷居山東任城(今濟寧縣)。
李白漫游,是為了探奇攬勝,求仙問道;但更主要的是為廣事結交,干謁官員,揚名立譽,并請求舉薦,以實現“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的政治理想。但事與愿違,都沒有成功。直至四十三歲時,才由道士吳筠及賀知章的薦舉,入京為供奉翰林。不久,因遭讒而被迫“上疏請還歸山”(范傳正《李公新墓碑》),懷著滿腔悲憤離開了長安。李白又開始了第二次大漫游。
安史亂發,曾望參與平叛活動,但憶及長安遭遇,只得暫斂雄心,隱居廬山。不久,因參加永王李璘幕府,終被牽累,長流夜郎(今貴州桐梓),途中遇赦。晚年飄泊東南一帶,六十二歲時至安徽投靠其族叔、當涂縣令李陽冰。是年十一月,因病與世長辭。
李白性格豪邁,向往于建功立業,但對唐玄宗后期權貴當國,政治腐敗,深為悲憤。其詩歌內容是多方面的,而主要是:①表現個人理想和憤世嫉俗精神;②歌頌祖國山河和自然美;③關懷國家命運,同情人民疾苦;④無情揭露社會黑暗和腐朽政治;⑤此外,還有一些投贈之作等等。李白現存詩歌900多首,雖有些及時行樂、訪道求仙成分,但大多數是郁郁于政治的發憤之作。它的基本傾向是積極的、進取的、反抗的,積極浪漫主義精神十分強烈,具有不可阻遏的氣魄與力量。
李白詩歌的藝術成就,不僅兼擅王孟、岑高之長,而且集前代詩人之大成。具體表現以下幾個方面:①他繼承與發展了我國浪漫主義文學傳統,創造了典型的具有盛唐特色的詩風,并將其推上一個新的高度。當然,李白也有一些現實主義詩作,但它不占主要地位。②善于運用詩歌的各種體裁,大部分是古風、樂府和自創的歌行體,對唐代詩體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③李詩風格多樣,而以雄奇飄逸為主;詩歌語言“天然去雕飾”,清新明快,真率自然。④他的詩歌絕大部分是抒情詩,滲透著濃厚的主觀色彩,以強烈的愛憎感情引起讀者共鳴。
李白是“盛唐之音”的代表,他用自己出色的浪漫主義杰作反映了盛唐那種朝氣蓬勃、樂觀向上的時代精神和社會風貌。李白的詩登上我國浪漫主義詩歌成就的頂峰,其影響延及后世,遠播域外。傳世有《李太白全集》三十卷,以清人王琦注本較為詳備。
上一篇:《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韓愈·李憑箜篌引》鑒賞
下一篇:《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杜牧》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