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柳宗元
城上日出群烏飛, 鴉鴉爭赴朝陽枝。
刷毛伸翼和且樂, 爾獨落魄今何為?
無乃慕高近白日, 三足妒爾令爾疾?
無乃饑啼走路旁, 貪鮮攫肉人所傷。
翹肖獨足下叢薄, 口銜低枝始能躍。
還顧泥途備螻蟻, 仰看棟梁防燕雀。
左右六翮利如刀, 踴身失勢不得高。
支離無趾猶自免, 努力低飛逃后患。
〔跂烏〕病一足的烏鴉。〔三足〕古書上說日中有三足烏鴉。〔翹肖〕同“肖翹”,稱飛空的動物,這里指跂烏。一說應作“翹首”。〔叢薄〕草叢。〔支離無趾〕《莊子》寓言中所說的兩個形體不全的人,他們都能設法求全。
柳宗元自革新失敗被貶永州后,十年間一直待罪南荒。在這十年里,相依為命的老母病死,使柳宗元先受了當頭一棒;朝廷的多次詔命,都規(guī)定對他們不得加以寬赦,這更使柳宗元絕望。另外,他在這里受盡了誣陷和攻擊:“坐益困辱,萬罪橫生”(《與肖翰林俛書》)。精神上的折磨加上生活的艱苦,使他“百病所集,痞結(jié)伏積,不食自飽。或時寒熱,水火互至,內(nèi)消肌骨”(《寄許京兆孟容書》),三十六、七歲便極端衰弱了。這難堪的境遇使他覺得自己象跛足的烏鴉,再也不能高飛,在草叢中跳躍也勉為其難了。《跂烏詞》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寫出來的。
作者開首就寫太陽出來的時候,大群的烏鴉鳴叫著爭搶朝陽的樹枝,“刷毛伸翼”的和樂得意之態(tài),和第四句的跂烏形象形成鮮明對比:“群”和“獨”,“和且樂”和“落魄”,“爭赴朝陽枝”和“今何為”。這就突出了詩人的狼狽處境和孤寂心情。自己為什么會如此落寞,作者是很清楚的,但他故意發(fā)問:是因為“慕高”而靠近白日才遭嫉恨的嗎?這是故意以不確定的疑問語氣來表達肯定的觀點。下面一句疑問也不是閑筆,而是在反詰,意思說,難道我搶了你的東西,竟然把我打傷?這兩句都暗示了一個觀點:我沒有害人之心,卻遭此劫難。下面自然而然地描寫跂烏行動艱難,靠一條腿下到草叢中,要口銜著低枝才能跳躍。這種描寫大概是相當真實細致的,作者并不因為是寓言而大略勾畫。如果光肉體的痛苦還好,跂烏還要防備小小的螞蟻和燕雀的危害,“還顧”和“仰看”表現(xiàn)了跂烏提心吊膽、惶恐不安的神態(tài)。這正是詩人當時的境遇和心情的真實寫照。最后四句,作者冷靜地分析了自己的遭遇,雖利翅如刀,本是能高飛遠翔的,但落身失勢就等于折斷了翅膀,再想騰身天宇已經(jīng)不可能了。古人支離無趾都能自我保全,我為什么就不能盡量低飛逃脫將來的禍患呢?在厄運頻頻來襲,重壓如山的情況下,作者不得不以這樣的態(tài)度來避禍自保,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作者這種寄寓消極心緒的描寫也還有另外的意義:側(cè)面反映詩人所受迫害的殘酷,如不愿滅亡,便要忍受。但忍受的目的不同,柳宗元敢于以這首詩暴露自己茍全性命的心曲,就不是真的要熄滅胸中的正義之火,而是要讓人了解自己,同情自己。這無異于宣布自己是冤屈的,自己所做的事業(yè)是正義的。所以我們讀著這首詩,總覺得在低沉格調(diào)的語言后面,有一股憤憤不平之氣在沖撞、蕩激,盡管它隱藏得很深很深,需要讀者去細細地思索、品味。
上一篇:《解連環(huán) 孤雁·宋·張炎》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醉落魄 詠鷹·清·陳維崧》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