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雁南翔。
念君客游多思腸,慊慊思歸戀故鄉(xiāng),
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
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fā)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燕歌行》是一首樂府詩,屬《相和歌辭·平調曲》。據(jù)清人朱乾《樂府正義》說,《燕歌行》同《齊謳行》、《吳趨行》一樣,詩題上冠以地名,主要是表示聲音的地方特色。后世因曲調失傳,就只用來描寫各地的風土人情。“燕”為漢末魏初北方邊域,地勢偏遠,征戍不絕,所以,《燕歌行》所寫多為傷離恨別之情。這又與《齊謳行》、《吳趨行》的專寫風土人情有所不同。曹丕這首《燕歌行》就是敘寫思婦怨別之情的。它描寫了一位深情女子對丈夫的深沉思念,筆觸細膩委婉,語言流轉清麗。它被公認為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詩,具有很高的地位。
起三句以時物起興,先描繪出一幅蕭瑟秋景圖:秋風蕭瑟,天氣寒涼,草木凋零,白露為霜,群燕歸飛,白鵠南翔。畫面中點明了鮮明的時節(jié)特征,滲透出衰殺、蒼白、凄涼的氣氛,富有感染力地傳遞出主人公意念紛亂、身心俱寒的獨特感受。草木搖落,時物凋零,隱隱喚起一種歲月飛逝、人生易老的感觸,激起強烈的生命意識。尤其是,雁鵠南翔,木葉飄飛的紛亂迷離景色,更聊逗起一種意緒紛繁、歲月不居的失落感、迷惘感,油然觸發(fā)起思君戀君的情思。接下三句便是承此意脈感發(fā)而來。“念君”二句想象夫君思歸念人之情,揣度丈夫此時此刻,客游他鄉(xiāng),一定是在慊慊思歸、懷念故鄉(xiāng)吧?所謂“戀故鄉(xiāng)”,就是思戀主人公自己。這里,明明是主人公在思戀客游他鄉(xiāng)的夫君,情懷難寄,卻不直接說出,而是以曲筆道來。以主人公自己聲吻,假想遠方夫君一定也在想念自己而思腸欲斷,這就首先折射出了主人公情感上的依賴感、平衡感:自己朝思暮想的是一位忠于愛情的多情游子,而不是放蕩不羈的浪蕩公子。她的夫君是否“慊慊思歸戀故鄉(xiāng)呢”?不得而知。但她就是這樣堅定不移地相信著的。惟其如此,她的思情才這樣悠遠深長,不可抑止。這就將詩意折深了一層。而在章法上,這一筆可謂平地波瀾,平中寓奇,委婉曲折地把主人公懸想入癡、癡而入魔的一片思情充分表達出來。“君何淹留寄他方”,轉回自己口吻。既然已深知夫君慊慊思歸,懷念故鄉(xiāng),卻又要發(fā)此疑問,顯然是明知故問。問中涵濡著深深的愛戀和深深的怨恨,愛與恨交織在一起,在思婦胸中頓時激起狂濤巨瀾,逐步把思想之情推向高潮。
“賤妾”以下五句,接寫自己境況,顧影自憐,不勝哀傷。她孤苦無依,獨守空房,形影相吊,思君之情不敢一日稍忘。不知不覺,常常淚滿衣裳。有時為了排遣郁悶,撫琴而歌,可是彈唱出來的都是哀怨悲苦的清高曲調,節(jié)拍短促,音律低沉,一如自己纏綿婉轉的心曲,涓涓流淌。這里,“煢煢守空房”,極狀思婦孤苦仃俜、郁郁寡歡的形象,令人頓生愛憐之心。而“思君不敢忘”,“敢”字用得傳神,毫厘畢現(xiàn)地傳達出她以思君戀君為精神支柱乃至生活依托的婉曲心態(tài)。生活上暫時“守空房”,似還可堪,精神上卻是萬萬不能失落夫君的。這正是她縷縷情思脈脈遷延的生發(fā)之根。“援琴鳴弦”表現(xiàn)出主觀理智上試圖克制思情的努力,是一種排遣式的克制,希望琴聲能夠消彌煩惱,坦暢胸懷;而“短歌微吟”則昭示了這種努力的失敗,實際情感濃烈沸郁,致使彈出的琴曲唱出的歌聲,亦皆婉轉低沉,綿綿無絕。曲未修,歌未歇,而心已碎,愁更濃。至此,思情糾葛已達高潮。理智與情感的矛盾、沖撞以及情感的最終“勝利”,極完滿極充分地表達出了思婦的濃郁的感情。
最后四句,化情為景,通過秋空夜月的描寫,把主人公的情思景物化、淡遠化。她停琴斂喉,抬眼望去,但見夜空澄澈,皎潔月光,酒滿空床;渺遠銀河,漸漸西沉;牛郎織女,南北遙遙相望。這時,她仿佛憶起了古老的神話,想起了牽牛與織女一年一期的不幸遭遇,不由從心底發(fā)出了深沉的浩嘆:“爾獨何辜限河梁?”牛郎織女,你們是什么罪過啊,為什么被阻隔在銀河南北,不能相會?詩人把主人公置放于月色空明之中,用凄涼、冷寂的氛圍,烘托杳無際涯的意緒,深化綿綿無期的情思,使人在情景交融的繾綣氛圍之中恍然一睹她的身影。她感嘆牛郎織女,就是感嘆夫君和自己。她把一腔綿綿思情,遙寄澄澈眇遠的星空,化入漫漫無際的宇宙,任情在浩瀚渾渺之中徘徊、徜徉。深情婉轉,蘊藉有味。至此結篇,情入杳渺,境入空蒙,使全詩呈現(xiàn)出澹淡雋永的況味,思情渺遠,韻味無窮。
此詩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匯情于景,情景交融。詩人把主人公置放于秋天蕭瑟凄涼的特定情境之中,她的一切情感活動,都與這一特定情境緊密相連,息息相通。是蕭瑟秋風感發(fā)了她的情思,步步推衍,環(huán)環(huán)相生,把感情的波瀾一浪一浪推向高潮;又是凄清秋月凈化了她的情思,層層澹淡,絲絲牽引,把感情的寄托一縷一縷引入空曠。思婦的形象,思婦的情感,全都融化在一片秋景之中了。情的感發(fā)與景的描繪,水乳交融般地統(tǒng)一在一起,景語,亦是情語,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
上一篇:陳維崧《點絳唇·夜宿臨洺驛》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高適《燕歌行》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