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大昕《弈喻》原文|注釋|賞析
予觀弈①于友人所。一客數②敗,嗤其失算③,輒欲易置之④,以為不逮⑤己也。頃之⑥,客請與予對局⑦,予頗易之⑧。甫⑨下數子,客已先得手⑩。局將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數之(11),客勝予十三子。予赧甚(12),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觀弈者,終日默坐而已。
今之學者,讀古人書,多訾(13)古人之失; 與今人居(14),亦樂稱(15)人失。人固不能為失,然試易地以處(16),平心而度之(17),吾果無一失(18)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見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見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19),何暇論人哉?
弈之優劣,有定(20)也。一著之失(21),人皆見之;雖護前者(22),不能諱(23)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24),各非其所非(25)。世無孔子,誰能定是非之真?然則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無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無有已時,曾觀弈者之不若已(26)。
(《潛研堂文集》)
注釋 ①弈(yi)——下圍棋。②數(shuo)敗——屢次輸棋。③嗤(chi)其失算——譏笑他沒有算計。④輒(zhe)欲易置之——每每想替他挪動一下棋子。⑤不逮(dai)——不及。⑥頃之——過了一會兒。⑦對局——下棋。⑧予頗易之——我很輕視他。⑨甫——剛剛。⑩先得手——占了上風,取得主動。(11)竟局數之——局終(下完一盤棋)數數棋子。(12)予赧甚——我非常難為情。赧(nan):羞愧得臉紅。(13)訾(zi)——詆毀。(14)居——相處。(15)稱——說。(16)易地以處——換個位置來對待。(17)平心而度之——平心靜氣地想一想。度(duo):推測、估計。(18)果無一失——真的沒有一點兒過失。(19)且不暇——還沒有空閑。(20)有定——有一定的標準。(21)一著(zhao)之失——一著棋的失誤。著,下棋落子。(22)護前者——回護以前的過失。(23)諱——隱瞞、掩蓋。(24)各是其所是——各以其是為是。前一個“是”作動詞用。(25)各非其所非——各以其非為非。前一個“非”作動詞用。(26)曾觀弈者之不若已——簡直連那看下棋的人都不如了。曾:幾乎、竟然。已:語氣詞,可譯為“了”、“啦”。
賞析 看下棋的人,常常愛譏笑輸棋的人走錯了子兒,認為自己比人家高明。等到自己同人家對局,又常常招架不住,才知道自己還不如人家。大概每個人都有類似的生活經驗吧?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不是“厚顏無恥”也定然會象作者那樣,尷尬、難堪,因羞愧而臉紅。也許從中汲取了教訓,不再輕易逞能。能這樣,當然十分可貴。但作者的可貴還在于不就此止步,更能從這種日常的生活經驗中悟出一條深刻的人生哲理。
他以讀書、處世為例,說明“今之學者,讀古人書,多訾古人之失;與今人居,亦樂稱人失”,容易看到他人的過失。什么原因呢?不能“易地以處”。如果設身處地,“平心而度之”,就會認識到誰都有失誤的時候。“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訓俗遺規》卷三)每個人做每件事都受到一定的環境、條件的制約和限制,必然會影響他的觀察力和判斷力,也就很可能在不自覺中失誤。誰想一貫正確,除非什么也不做; 但不做則一事無成,是更大的錯誤。因此,他提倡: 應該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檢查自己的過失上。這里,作者以辯證的觀點說明: 真正的高明,不是沒有過失,而是能從自我檢查中達到高明; 不肯自我檢查的人,永遠不會有真正的高明。
既然如此,他又進一步指出: 為人處世不能“彼此相嗤”。他仍以下棋為例加以說明: 下棋有一定的規則、路數,“一著之失,人皆見之”,想掩蓋也不可能。但是,世上的是非曲直往往不那么顯而易見,就更應該謙虛謹慎。如果“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以至“彼此相嗤,無有已時”,那簡直連善于接受教訓的看棋人都不如。這篇雜文的好處就在于此: 設喻明理,化理入喻,條分縷析,深入淺出。作者以其觀弈和對局的切身體會為喻,說明人生在世立身行事難免有這樣那樣的過失,所以不要“樂稱人失”,“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 吾之無失者,未必非大失也”,應該養成“吾求吾失”的美德,改變“彼此相嗤,無有已時”的不良風氣。比喻貼切,由淺入深,層層剝筍,說理深刻,讀來給人以悠長的興味和深沉的啟迪。
上一篇:夏丐尊《幽默的叫賣聲》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謝覺哉《忙的問題》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