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詩歌·唐寅·焚香默望歌》鑒賞
唐 寅
焚香默望自省己,口里喃喃心里道;
心中有甚陷人謀,口中有甚欺人語;
為人能把口應心,孝悌忠信從此始;
其余小得或出入,焉能磨涅吾行止。
頭插花枝手把杯,聽罷歌童看舞女;
食色性也古人言,今人乃以之為恥。
及至心中與口中,多少欺人滅天理;
陰為不善陽掩之,則何益矣徒勞耳!
請坐且聽吾語汝:凡人有生必有死,
死見閻公面不紅,才是堂堂好男子!
唐寅這首七言歌行,大體分兩大段,前段:立像——默望自省;后段:勸誡——改邪歸正。
且看詩人是怎樣鉤勒肖像?“自省”些什么?詩歌是這樣寫的——
“詩中人”,以虔誠之相“焚香默望”(當然朝著菩薩或上帝)“口里喃喃心里道”,開始了自省——
首先,想的是:“有甚陷人謀”?“有甚欺人語”?轉而一想:為人只要“孝悌忠信從此始”,小德有出入,何能左右我的舉止?這里補釋一詞:磨涅,乃“磨而不磷,涅而不緇”之壓縮與減省。意謂至堅之物,磨而不薄(即“磷”);至白之物,涅(染黑)而不黑,喻君子不為環境所左右。語出《論語·陽貨》。
接著,又想:折花把杯,聽歌泡舞,沉迷了,是有缺檢點。然而,古人早有言:“食色性也”,怎可“以為恥”?
再說,當今“心中與口中”,有“多少欺人滅天理”之事,不都也掩蓋了過去嗎? 唉,自省,“徒勞耳”!
這就是“詩中人”焚香默望而自省的全部內容——
一副以自省開始,而以自欺作罷的不思悔改者的嘴臉;一場心里斗爭以失敗告終!
詩人對此,當然也不肯就此罷手,隨即以語重心長口吻告誡之:
凡人有生必有死,死見閻公面不紅,才是堂堂好男子!
****
唐寅是一位“才子型”的文人,他有一方印文就是“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他作畫賦詩從不為成規所囿,常以口語入詩,大膽表達真情實感,詩風清新俊超,極富自然本色。但清選家沈德潛在編印《明詩別裁集》時,竟將唐寅格于選集之外,不選他的詩。這大概與沈自己倡導“格調說”的主張有關,總認為,唐寅詩歌不成格調,是“離譜”的。當今,也有人說唐寅之詩“不夠嚴肅,流于淺謔。”這是否與沈的想法,也有某些關聯?其實,作為畫家兼詩人,唐寅的詩同他的畫一樣,善于變化舊規成法,另鑄或融入自己的新意而形成所作。如他的《青山伴侶圖》和《騎驢思歸圖》等,都是改變了宋院體風致的。
在此,再錄幾首題畫詩,與大家共賞——
其一,《畫雞》題詩:
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將來;
生平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
其二,《題三友圖》:
松與梅竹稱三友,霜雪蒼然入歲寒;
只恐人情時番 (翻) 覆,故教寫入畫圖看。
上一篇:《清代、近代詞·陳維崧·點絳唇·夜宿臨洺驛》鑒賞
下一篇:《清代詩歌·阮元·甬江夜泊》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