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卜算子①··王觀》送鮑浩然之浙東
送鮑浩然之浙東
水是眼波橫②,山是眉峰聚③。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④。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東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①卜算子,詞牌名。 ②眼波橫,形容眼神閃動,狀如水波橫流。 ③眉峰聚,形容雙眉蹙皺,狀如二峰并峙。 ④眉眼盈盈處,喻指山水秀麗的地方。盈盈,充滿的樣子,此處有脈脈含情的意思。
此詞盡顯王觀詞清麗奇特、筆調輕快、構思新穎、以民歌入文的特色。詞的內容是作者在一個春末的日子里送別好友鮑浩然。
上片以眼波和眉峰來形容水和山,以眉眼盈盈處來顯示浙東山水的清秀。第一句反用前人慣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類的譬喻其意,說水是眼波橫流,山是眉峰攢聚,其妙處不僅在于推陳出新、發想奇絕,而且在于運用移情手法,化無情為有情,為友人的離去而動容并將離人的形象放得無窮大,以眉眼盈盈喻浙東山河之美。將人之眉眼與自然山水兩組意象重復疊加,在藝術表現上很有特色。借此輕快的一筆,那友人所住的江南山水,也成了美人兒的俏眉眼,活靈活現、盈盈動人了。
下片寫暮春送客又兼送春,并祝愿友人與春同在,表現送行人的一片深情。“才始送春歸”二句抒寫離情別緒: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悵恨;今又“送君”,更添悵恨十分。旦夕之間,兩諳別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卻故意出以淡語,含而不露。“若到江東”二句再發奇想,叮囑友人如能趕上江東春光,務必與春光同住。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對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一掃古今傷春悲怨之氣,獨具創新之佳妙。
“送別惜春”為宋詞常見題材,但本詞運用移情手法化無情為有情,使原本不預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別的場面,浸潤著真摯的送別之情,表現了作者新巧的藝術構思和生動刻畫離情別意的藝術技巧。前人吟詠別緒離愁的詩文很多,大多離不開寓情于景,借物抒情,而王觀則獨辟蹊徑,以人格化手法,將惜春傷別的心情抒發得淋漓盡致,堪稱詞林上品。
●王觀,字通叟,生于書香門弟,少負盛名,鄰里稱奇,后進士及第,初任單州團練推官,因進《揚州賦》,受到神宗帝的賞識,賜“緋衣銀章”,躋身于文武百官之列;著作有《詩文集》五十卷,《天鬻子》《冠柳集》《維揚芍藥譜》各一卷。
代表詞作:《憶黃梅·枝上葉兒未展》《浪淘沙·素手水晶盤》《天香·霜瓦鴛鴦》《清平樂·黃金殿里》《雨中花令·百尺清泉聲陸續》《木蘭花令·銅駝陌上新正后》《菩薩蠻·單于吹落山頭月》等。
●卜算子:調名,取義于“賣卜算命之人”。《詞譜》以蘇軾詞為正體。又名《百尺樓》《眉峰碧》《缺月掛疏桐》等。雙調,四十四字,仄韻。本調四十四字,前后兩闋,均四句而兩韻。
●王觀在宋代文壇的璀璨群星中,是引人注目的一顆,與高郵秦觀齊名。王灼說他的詞“新麗處和輕狂處皆是驚人”(《碧雞漫志》),說明他是具有鮮明的創作個性的詞家。王觀的作品,風趣而近于俚俗,時有奇想。
送別,是古代詩詞中常見的主題。歷朝歷代送別的詩詞何止千萬,而寫得像王觀這樣沒有一點傷感,這樣生動風趣的不多,而像王勃這樣寫得豁達的也不多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襟。
第一句寫長安的城垣、宮闕被遼闊的三秦大地護持、拱衛,氣勢雄偉,點送別之地。二句中“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泛指蜀川,點杜少府即將宦游之地。自長安遙望蜀川,視線又為迷蒙風煙所遮,微露傷別之意。頷聯寫惜別之感,含蓄表達離別的意緒,不直說,而是改口轉折:“我和你一樣遠離故土,宦游他鄉,這次別離又是客中之別,何必傷感呢!”頸聯推開一步,奇峰突起,鑄就千古名句:“只要四海之內有知己心心相印,就算遠在天涯,相隔千山萬水,但情感交流也如同近鄰一般。”詩句意境開闊,音調爽朗,一洗悲酸之態。尾聯以勸慰作結,歧路,就是岔路,古人送別常在岔路口處分手,往往把臨別稱為臨歧。無為,不要的意思。不要在臨別之時哭鼻子,抹眼淚,像小兒女那樣情意綿綿。
淚也是別離主題賴以生發的意象之一,雖然它不像“柳”那樣有名。在別離詩詞中,淚往往有著神奇的效應。它不僅能損傷離人的眼睛:“纖腰減束素,別淚損橫波”(北周·庾信《擬詠懷》);沾濕離人的衣裳:“贈言未終竟,流涕忽沾裳”(唐·楊炯《送臨津房少府》);落滿離人的酒杯:“萬里相看忘逆旅,三聲清淚落離觴”(宋·黃庭堅《和答元明黔南贈別》);而且能染紅楓葉、霜林:“莫道男兒心似鐵,君不見滿川紅葉,盡是離人眼中血”(金·董解元《諸宮調》)。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上一篇:宋詞《南歌子·歐陽修》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宋詞《卜算子·劉克莊》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