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曙《山下晚晴》唐山水詩鑒賞
崔曙
寥寥遠天凈,溪路何空濛。
斜光照疏雨,秋氣生白虹。
云盡山色暝,蕭條西北風。
故林歸宿處,一葉下梧桐。
雨霽晴展,長天一碧,這是許多古代詩人樂于題詠的景象。其中,不乏陳陳相因者。但這首詩卻既未師他人之意,亦未襲他人之辭。僅由詩題,也可看出作者力求翻新的意向: 他給所描寫的雨過天晴的景象加上地點(“山下”)和時間(“晚”)的限定,當然不是作繭自縛,而是為了另辟蹊徑,馳騁才力。
于是,首先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畫面是: 一場秋雨,把天空洗得格外明凈; 因為格外明凈,便又顯得特別寥廓而高遠; 而溪邊的羊腸小道則在一片空濛中若隱若現(xiàn),猶如斗折蛇行。這正是雨過初晴時最為典型的物候特征。就其視覺而言,“寥寥”句是對天空的仰望,“溪路”句則是對地面的平眺。這又見出作者視角的不斷轉(zhuǎn)換。
如果說詩的前兩句所點染的還只是一般的雨過天晴的景象的話,那么,中間四句則以迥不猶人的詩筆賦予它獨特的風貌。“斜光”,即夕陽,王維《渭川田家》亦有“斜光照墟落”句。驟雨初歇,在夕陽的映照下,雖然仍不免看到稀稀落落的雨點,蒸發(fā)在空中的“秋氣”卻已凝成白色的虹霓,宛若熒光閃閃的玉帶橫曳天際; 陰霾早已被驅(qū)趕殆盡,眼前四望無云,只是時近傍晚,山下已為暮色所籠罩,西北風也刮得更加猛烈——這里,既有絢爛如火的晚霞,也有素潔如玉的白虹,此外還有昏暝的暮色,蕭瑟的秋風,雖然說不上繽紛,也未必和諧,卻相互烘托和映襯,共同構成作者筆下獨具風貌的“山下晚晴”,而有別于一般的雨過天晴的景象。從中,我們領略到作者體物入微的觀察力和牢籠百態(tài)的駕馭力。
最后兩句,作者將自己踽踽獨行的身影也溶入畫面,從而不僅揭出了 “山下晚晴” 圖的中心視點,而且深化了它的意境。“故林”句取意于陶淵明“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歸園田居》),見出作者的歸隱林泉之志。而對林泉的向往,又往往伴隨著對官場生活的厭倦。那么,當作者投宿于“故林”、以求休憩疲憊的身心時,給予他最強烈的感官刺激的景象是什么呢?作者從雨霽晴展的背景中推出了“一葉下梧桐”這樣一個意味深長的特寫鏡頭。這既是躍入作者眼簾的實景,也可視為對作者當時所處的特定情境的寫照,細細品味,其中隱隱包含著某種難以言喻的人生感觸,落葉歸根,在詩人的意念中,他就象飄然落地的一葉梧桐,靜靜地棲息在山林間,在自然的懷抱中求得最終的歸宿。寫到這里,一股日暮黃昏的迷茫情緒在詩中瀰漫開來,使“山下晚晴” 圖終于呈現(xiàn)出黯淡的底色。如此結篇,自然顯得神韻悠遠。
上一篇:李頎《少室雪晴送王寧》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吳均《山中雜詩》魏晉南北朝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