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風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兮,舒憂受兮。勞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
對月懷人,月下約人或月夜幽思,是我國古典詩歌中常見的主題。而《月出》一詩,可說是這類詩篇中最早的作品了。這詩的內容則是描寫一個青年男子,在月色皎潔的夜晚,遇見了一位姿色出眾、體態窈窕的美女,因而一見鐘情,乃至神思恍惚,心煩意亂起來。不消說,他是深情地愛戀上那位月下美人,甚至是害了單相思病。這畫面,這情思,都是生動真摯,感人至深的。
《月出》當是男詞。詩的構思,概而言之,是每章首句寫景,二三句寫人,未句表情。全詩三章,章各四句,乃是重章疊詠。三章首句之“皎”、“皓”、“照”,都是形容月色皎潔明亮,這不僅是良辰美景,表明了時間環境,更重要的是渲染烘托出了一種幽美怡人的意境,使月光下的世界有一種朦朧的美感,易惹人冥思遐想。二、三兩句,由景及人,轉而描繪月下的美女。前一句側重容貌。“佼人”即美人,“僚”、“燎”,音義相近,都是形容美人長得俊俏漂亮。后一句側重體態。“舒”、徐緩,形容美女舉止從容嫻雅的樣子。“窈糾”、“憂受”、“夭紹”,也都音義相近,用以形容美女身材窈窕,姿態動人。伊人飄渺,神采似仙,怎能不令人為之傾倒,心煩意亂呢?因而末句“勞心”即指男主人公暗自動情的心理活動。“悄”、“慅”、“慘”,也都音近義同,用以形容男主人公的心態。全句表露出了這位多情的青年,心神不安,搔首踟躕,可望而不可及,可想而不可求,還有點淡淡憂傷的苦戀情景。可見,這詩寫景抒情,做到了情景交融;刻畫人物,達到了形神兼備的藝術境地。
《月出》是一首風格獨特、雙聲疊韻的抒情詩篇,也可看作是一曲月下獨唱的小夜曲或詠嘆調。全詩三章如一,一唱三嘆,將男主人公滿腹的愛戀之情,如潑如灑地傾訴出來,并從而塑造出了綽約多姿、標致可愛的月下美女,以及那位真誠坦露戀情,憧憬幸福未來的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他們的結局如何?詩中并沒有交代,但讀者在感動之余,自然會生出“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祝愿的。
這詩也采用了重章復唱的表達方式,但它決不是原地踏步,而是適應感情起伏的節奏,運用音調旋律的力量,使之層層遞進,把詩意推向高潮。這樣,便產生了回環往復,連綿不斷,牽人情懷的藝術張力,從而使詩篇具有了震顫讀者心靈,引人產生共鳴的藝術美感。其造句、用字、語言音韻,也很講究,富于特色。全詩句句以“兮”字收尾,有意無意中憑添了感情色彩,并且一韻到底,有一氣呵成之勢。每章四句,每句四字。但第三句和前后比,句法不排。前后三句都是上二字雙,下一字單;第三句則是上一字單,下二字雙;可見其句法在工整中富于變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詩運用了許多雙聲疊韻的字詞,用以繪景、寫人、抒情,顯示出了它的奇妙之處,讀起來給人一種特殊的美感。所謂雙聲疊韻,即選用一些聲母或韻母相同的字詞,如三章首句的“皎”、“皓”、“照”;二句的“僚”、“”、“燎”;三句的“窈糾”、“憂受”、“夭紹”;四句的“悄”、“慅”、“慘”等。這些音近義同的字詞安排,是富于規律性、音樂美的,可見出歌手的藝術匠心。其中有的字詞,并不經見,所以曾引起過解釋上的歧異紛爭,這有可能是古代陳國的方言,從詩的整體看,它并沒有影響后人對詩的內容的正確理解。提煉方言口語入詩,不也正是民間口頭歌謠的一個藝術特點嗎!
上一篇: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李白《望廬山瀑布》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