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廬山絕頂望諸嶠
山行非有期,彌遠不能輟。
但欲淹昏旦,遂復經圓缺。
積峽忽復啟,平途俄已絕。
巒垅有合沓,往來無蹤轍。
晝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題解 謝靈運出身豪門,十八歲就襲封康樂公,本能地熱衷政治權勢。但劉裕代晉以后,他的特權地位受到威脅,故從宋武帝永初三年(422年)擔任永嘉(今溫州)太守以后,就肆意遨游山水,不以政務為心。后來更一度辭官回會稽(今紹興),到處探奇訪勝。故其留下的山水詩,大多作于上述兩地。由于他和住在廬山的名僧慧遠友善,曾在晉末安帝的義熙七、八年(411—412年)兩次到廬山游覽,故《登廬山絕頂望諸嶠》和《入彭蠡湖口》均應作于此時,是作者二十六七歲時的詩作。絕頂,山嶺最高峰、最高處。嶠(jiào),高而尖的山峰。
簡析 東晉時期因政局混亂和佛、道思想的傳播,清淡玄理的風氣盛熾,詩壇上流行超然物外,以玄言佛理裝點門面的玄言詩。但這種“理過其辭,淡乎寡味”的詩作給人空虛枯燥、讀之生厭的感覺。南朝伊始,就出現了陶潛的田園詩和謝靈運的山水詩。不過早期的山水詩仍然帶有玄言詩的若干色彩,如忘卻世事,“虛述人外”,如劉勰所批評的“山水不足以娛其情,名理不足以解其憂”。
上一篇:《登金陵鳳凰臺》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武昌西山詩并序》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