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塘峽
西起白帝城,東止巫山縣黛溪鎮,長8公里。又名夔峽(奉節縣舊稱夔州,因此得名)。長江三峽中以此峽最為氣勢磅礴。入峽處赤甲山巍然聳立于大江之北,白鹽山峭壁懸崖,飛峙江南。兩岸斷崖有如刀削斧劈,高可逾數百丈,峽寬不及百米,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氣勢,故此又名“夔門”。長江水洶涌澎湃,奔騰咆哮而來,匯至峽口,奪門而出,形成“萬水爭一門”雄偉畫面,峽中山勢險峻,拔地擎天;船行處,舉天仰望,山大峰小,云天一線;俯視長江,奔龍走虺,奇趣融融。當晴空麗日,遠眺赤甲、白鹽兩山,云霧繚繞,山體若隱若現,蔚為奇觀。逢皓月橫空之夜,赤甲、白鹽拱月而立,倒影酣眠江中,其情其景,令人心醉神迷。峽中還多有勝景: 一曰“孟良梯”。在白鹽山千尺絕壁上,有一列成“之”字形的石孔,孔距三尺,深約尺許,自下而上,迤至山腰。傳說宋代名將楊繼業抗敵捐軀,遺體埋在白鹽山頂的“望鄉臺”上,其部將孟良到此意圖盜骨而還,鑿成此梯。然而事實上,此石孔原為古棧道遺址。二是“風箱峽”。赤甲山有一道巖縫,縫中有物,遠眺狀若風箱,因而得名。1971年,兩個采藥人冒險攀上了上凸下凹的絕壁,進穴探明了“風箱峽”的秘密。所謂“風箱”,實為春秋戰國時期巴人巖棺,內有大小棺木九具,還有巴人銅劍及其它文物。峽中尚有許多碑刻集中在崖壁上,有南宋《中興圣德碑》,清代張伯翔手書的“瞿塘”和劉心源的“夔門”等字。著名愛國將領馮玉祥將軍的“踏岀夔巫,打走倭寇”的題刻,讓人記起那段艱難而光輝的歷史。
〔古詩文賞析〕 夔州歌十絕句(其一) 唐·杜甫
巴之東巴東山,江水開辟流其間。
白帝高為三峽鎮,瞿塘險過百牢關。
長江滔滔東流至四川奉節,即古代的夔州,就進入了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之第一峽——瞿塘峽。
東漢末劉璋據蜀,分其地為三巴,有中巴、西巴、東巴。夔州為巴東郡,在“中巴之東”。“巴東山”即大巴山,在川、陜、鄂三省邊境,詩中特指三峽兩岸連山。“巴”、“東”字在首句重復,前分后合,構成由舒緩轉急促的節拍,使人從聲音上感受到大山的氣勢。“中巴之東巴東山”,七字皆陰平聲,更屬創格,形成奇崛拗峭的音調,有助于氣氛渲染,給人以石破天驚之感。次句寫江水,“開辟”用如時間副詞,意為從開天辟地以來,自古以來。不說“自古”而說“開辟”,極見推敲。因為“自古”只能表達一個抽象的時間概念,而“開辟”這個動詞聯合結構的詞匯富于形象性,能引起一種動感,仿佛夔門的形成是浪打波穿的結果,既形容了自然的偉力,又見出其地勢的古老和險要。
前兩句從較大角度,交代出夔州的地理環境,下兩句進而更具體地描繪其山川形勝。“白帝”即白帝城,城在夔州之東的北岸高峰頂上。這里是公孫述割據稱雄之處,也是三國時蜀漢防東吳的要沖,因它守住瞿塘峽口,足資鎮壓,所以說是“三峽鎮”。在湍急的瞿塘峽江心,舊時有滟滪堆,冬日出水,夏日沒入水中成為暗礁,所以“其間道路古來難”,不可謂不險。“百牢關”在漢中,兩岸絕壁相對而立,六十里不斷,因為它和夔州的瞿塘相似,所以用來作比,下聯十四字抓住“高”、“險”特征,筆力千鈞,把“高江急峽”寫得極有氣勢。兩句分承山水,句式對仗,音韻砍截,與散行作結風味全殊。
此詩兩聯皆分寫山水,純乎寫景,卻又并非無情。它通過奇特雄渾的自然景物的描寫,取得激動人心的藝術效果,而抒情已存乎寫景之中,讀者能感到詩人對祖國奇異山川的熱愛和由衷的贊美。
(周嘯天)
〔現代散文〕 我是把長江的二百公里三峽,當作藝術品看待的,因為它能夠給人美的享受,引人幻想連綿。如果說巫峽以幽深秀麗聞名,西陵峽以曲折險峻取勝,那么,僅僅八公里長的瞿塘峽——夔峽,則以氣勢雄偉而動人魂魄。我是對它有點兒偏愛的,每當乘船順流而下,總要依在船頭欄柵上把它看個飽。那破云拍天的激浪,舉著船飛似的向前闖去,眼看要在千丈絕壁上撞個粉身碎骨,但是船頭一轉,大山刀切般突然裂開了,似兩扇巨大的門,向兩邊閃去。于是浪濤喧笑著,舉著船奔進夔門,向東而去,那情景是令人驚嘆的。我愛走夔峽,也許和那極易引人遐想的夔字有關。夔,是古代傳說中的巨物,似龍類蛟,據說是它把大山劈開,引水東去的。那氣勢、那力量是夠大的了。但這只是傳說,真正劈山造河的,還是長江自己。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四川盆地本來是一個內陸湖,它的水系是和外面相隔絕的。大約在距今一億年之前,四川盆地逐漸上升,而湖北西部的江水也開始了強烈的向源侵蝕,把巫山山脈切開了。四川水系才匯集于江流東去,形成了長江的雛型。后來,又經過若干萬年的流水侵蝕的地殼運動,才“塑造”成了這件世界上最巨大的藝術品——三峽。長江水的韌性和毅力,是令人敬佩的。
輪船駛進夔門,猶如走進一條長長的地窟,仰望云天如線,對峙的群峰,有的吐霧,有的牽云,生怕那陽光射進江水,而云霧下面,懸崖緊挨絕壁,赤甲山巍挺水北,白鹽山聳立水南,山勢岌岌欲墜。當你扶欄俯視,那澎湃的激流,舉著排排浪頭,拍打著陡壁,像是警告它不要傾倒似的。船,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穿峽而飛的。而我,卻總希望船“飛”慢一點,并不只是怪山奇水沒有看夠,而是還想多看一眼名勝古跡。夔峽內的古跡不僅多,而且奇,多半是歷史事實和神話、傳說揉和在一起的產物。這也說明了我們古老而又聰明多才的祖先,是最善于使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把歷史的真實和藝術的起初在作品中——傳說中體現出來的。而且,總是把藝術的真實放在第一位的。比如那夔峽絕壁上的白帝城的傳奇,歷史上是真有一個王莽篡漢,也許,還真有一個叫公孫述的人抗莽據川的。但卻把一個白龍的傳說加在公孫述身上,于是出現了“白帝城”。后人又進行了再創作,把死在奉節城永安宮里的劉備,搬到了白帝廟里托孤咽氣。歷史上是真有過一個天才軍事家諸葛亮的。傳說中卻把奉節城外江灘上的亂石堆——古代人民取鹵熬鹽的鹽灶,描寫成諸葛亮抗吳救劉備的“八陣圖”了。歷史上確有一個被奸臣害死的宋朝名將楊繼業,但是,“傳說”卻把他尸體從山西朔縣搬到夔峽的一座孤石頂“望鄉臺”上,并且,把古代人民為架棧道在絕壁上鑿的洞眼,描寫成楊的親信孟良盜尸時架的梯子,所以才叫“孟良梯”。還有,夔峽北岸懸崖上的洞穴里,真有戰國時代的懸棺。但“傳說“卻把它改造成“風箱”,而且,那風箱還具有魔法,能搧起長江的滔天巨浪,所以取名叫“風箱峽”。更奇者是那“錯開峽”的故事,說是古代有十二條兇惡的龍作怪,被西王母的小女兒瑤姬殺死了,落在地上化成了山,擋住了長江的去路,這時著名的治水英雄夏禹趕來了,掄斧開起山來,卻開錯了地方,反而使江水越漲越高。當然,還是在神女瑤姬幫助下,才解決了這一問題。不過,這是合乎“傳說”這一藝術形式的創作規律的:人,總是在神的指引下才有出路。
美麗的神話傳奇,發生在這壯麗的夔峽,是很動人情思,引人遐想的。因此,三峽這座偉大的藝術長廊,我是常來觀賞的。
(雁翼)
〔民間文學〕 很久很久以前,四川盆地就像一個大鼎鍋,周圍山上的水往中間灌,使大片良田淹沒在水中,成了一個很大的西海。
大禹來到這里治水,只見一片汪洋。他沿著山頂仔細察看了地形,苦苦思索了三天三夜,一眼看見屋中瓦盆,忽然心里亮堂起來,揮手朝東方一指,說:“從白帝城到南津關,掘山開溝,象瓦盆打開一道缺口,還怕這西海之水放不出去嗎?”他立刻就在桃子山一帶干了起來。但是石堅如鐵,干了幾年,盡管他日夜辛勞,家也未回,開峽放水還是遙遙無期。
大禹的妻子涂氏,在家盼他盼了幾年,都不見人影,便從家中趕來。看見丈夫的衣服穿破了,鞋子磨穿了,皮膚曬黑了,又憐又疼,心想:這無邊無際的高山峻嶺,靠雙手開辟,真如螞蟻啃骨頭,太艱難了!便關切地問大禹道:“你有多大的力量,能把這么大的山劈開呀!”大禹說:“不管山有多大,總是越劈越小的。你放心,開峽治水,一定能成功。”賢淑的涂氏含著淚走了。
大禹連續干呀干呀,三伏天他頭頂烈日劈山,三九天他冒著嚴寒劈石,風大不停劈,雨大不停鉆,手上的老繭結了一層又一層,鉆子一根又一根地鑿短了,不能再用了,象蘿卜頭一樣堆積成山,峽口還是沒有開出來,大禹也累得皮包骨了。
這天,大禹鉆石時正靠在巖邊歇氣,望著堆成小山的鉆頭發呆。忽見山下上來一位老頭,銀白胡須,肩挑竹擔,一頭是火爐,一頭是風箱,向著大禹大笑三聲,自稱是“瞿翁鐵匠”,專程趕來幫助他的。大禹又驚又喜,瞿翁便走向廢鉆堆旁,放下擔子,開始生火煊鉆。霎時間,那爐火熊熊,直沖云天,連鄰近的一座大山都被它煉紅了,變成了通紅的鐵甲(后來這山就叫“赤甲山”)。瞿翁鐵匠拉著風箱,呼呼直吹,火焰頃刻轉青,變白,爐火把對面另一座山也烤熔了,“咕咕嘟嘟”象熬鹽一樣(后來這山便叫“白鹽山”),瞿翁鐵匠趁此火熱,很快將廢鉆頭接長鍛尖,不到一個時辰,新鉆頭便一根根金光閃亮了。
大禹高興極了,拿上這些新鉆子和淬過火的大斧又干起來,感到特別好使,真是鑿山山斷,劈嶺嶺開,不消幾天,峽谷便似門一般大開了,待他回頭看那瞿翁鐵匠時,卻早已無影無蹤,只剩下一口風箱高高地懸掛在崖壁上。后人為了紀念大禹和瞿翁,就把雄偉壯麗的峽谷,叫成了“瞿塘峽”。
上一篇:描寫《盤門三景》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石頭城》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