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①
辛棄疾
登建康賞心亭①
楚天千里清秋②,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③。落日樓頭,斷鴻聲里④,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⑤。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⑥?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⑦。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⑧!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⑨!
【鑒賞】 此詞寫于詞人任職建康時,登賞心亭觸景而生的情懷。詞的上闕寫登樓遠眺的情景。先寫秋高氣爽的南國秋色,水天相連,蒼茫清冷,江天無際,秋色無邊。“秋無際” 三字,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的藝術境界。繼寫山的形狀挺拔秀麗如碧玉簪,盤旋蜿蜒似青螺髻,既繪形繪色,也抒情傳神。在詞人眼里,連這些無知無情的山,也因中原淪喪而“獻愁供恨”,何況人呢! 再寫登樓眺望,“落日”、“斷鴻”,既是寫景,又是渲染凄涼冷落的氣氛。“落日” 給人時光流逝之感,與下闕 “可惜流年” 遙相照應。“斷鴻”,則是詞人自喻。辛棄疾二十三歲率眾南下,離開了淪陷區的父老兄弟,像一只失群的孤雁; 而他堅決抗金的主張,又遭到投降派的嫉恨,長期被閑置。這種處境,恰似 “斷鴻”。詞人去國懷鄉,自是 “游子”,但它更含有詞人投歸南宋卻并沒有歸宿感的悲涼心境。雖寫眼前景,卻別有滋味。所以詞人才要“把吳鉤看了”,這同詞人“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的感情是一致的,表達了壯志難酬、宿愿難償的愁緒; 更將“欄干拍遍”,扼腕長嘆。卻“無人會,登臨意”。抒發了詞人胸懷壯志、身負奇才,卻報國無門、無人理解的滿腔憂憤。
下闋鋪敘無人理解的 “登臨意”,細說報國無門、歲月蹉跎的苦悶心情。首先引用張季鷹棄官歸鄉、許汜求田問舍兩個典故,“休說” 二字從反面著筆,表達了自己不愿從俗沉浮、希望建功立業的豪邁氣概。國家正值多難之秋,正是志士試手補天之時,怎能為了思鄉之情,就置國置民于不顧呢?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才是詞人的 “登臨意”。晉人桓溫北征,見早年所種柳樹; 粗已十圍,于是感嘆 “木猶如此,人何以堪!” 樹木尚且變老,更何況血肉之軀! 極言他為國勢危殆、歲不我與、卻又不得不虛度年華而憂愁,照應“千里清秋”、“落日樓頭” 等句。詞的最后三句寫他忠貞愛國卻無人理解的痛苦: 有誰能想到,喚來歌兒舞女,以慰英雄的憂傷? 男兒有淚不輕彈,英雄至于落淚,可見傷心之甚。但更讓人傷心的,卻是英雄的心境不被人理解,與上闕 “無人會,登臨意” 遙相呼應,蕩氣回腸,令人噤聲。
辛棄疾一生立志報國,然而不被重用,如魚游淺水,壯志難伸,以致蹉跎了歲月。詞人極力申述英雄失意的情懷,表達了對南宋王朝文恬武嬉腐敗局面的憤慨。
全詞寫景、抒情,縱橫跌宕,揮灑自如。思緒萬千,卻能處處照應,脈絡清晰。格調悲涼,筆墨酣暢淋漓,余音繞梁,感人肺腑。
上一篇:《辛棄疾·水調歌頭》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陳亮·水龍吟》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