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風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雞棲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茍無饑渴!
大約在二千余年前,日暮時分,在一抹殘陽夕照的逆光里,佇立著一位貧苦無依的婦人。庭院里雞禽歸窩;原野外,羊啊,牛啊,一群群地歸圈夜息了。她卻久久地凝視著遠方,從內心深處發(fā)出了一聲深沉的嘆息: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這是《詩經(jīng)·君子于役》這首詩為我們提供的一幅速描寫意畫卷,或說是一張藝術攝影,或說是一組蒙太奇。而這聲深沉的嘆息,就有如電影序幕在畫面尚未推出之前而發(fā)出的深沉的,帶有淡淡哀傷的畫外音:夫君在外服役,也不知要多久,他——何時歸來呢?
在那淡淡哀傷的女低音的畫外音里,一幅帶有原始意味的寫意畫卷徐徐展開在我們的面前:“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塒,雞塒,鑿墻而成的雞窠。“羊牛下來”,指“羊牛從牧地歸來”(《鄭箋》)。這是富于家庭生活氣息的畫面,從畫面中,你會感受到一種安靜、愉悅的情調:夕陽西下,雞在鑿墻而成的雞窠中棲息了,漫山遍野的牛羊也一群群地歸入了圈中。然而,在這安謐、愉悅的情調下面,卻壓抑著、翻滾著痛苦的哀思:自然界的萬物在勞作一天之后,都要成雙成對地享受靜夜的幸福了,更何況富有情感的人類呢?獸、禽類的幸福,觸發(fā)了婦人的心事,也反襯了她的痛苦。
王夫之曾評《詩經(jīng)·小雅、采薇》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薑齋詩話》)。其實,此處的描寫也是一種“以樂景寫哀”。此詩中的女主人公,是個痛苦的形象,而詩人的筆墨卻沒有在痛苦中下功夫,反而描繪了幸福的、寧靜的日暮之景,從而有力地表現(xiàn)了女主人公的內心世界。
此詩的產(chǎn)生,本是由景生情,是由那夕陽殘照下的牧歸之景而感發(fā)出怨婦對夫君的思念,詩人卻有意打亂這個次序,先抒情而后寫景,再以思婦嘆息式的自白:“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接續(xù)作結,動人以情、象之以景,首尾呼應,自然圓潤。
《詩經(jīng)》是和音樂關系密切的歌詞,因此,結構形式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此詩也不例外,第二段也只是稍加變化而已,但在情感的表現(xiàn)上,也略有發(fā)展。第一句的“不日不月”比“不知其期”;“曷其有佸”(佸huo,相會之意)比“曷至哉”,似乎更深沉、更無望。結句“茍無饑渴”比之“如之何勿思”,意思上更是有了明顯的變化,它由思念夫歸,轉到希望丈夫在外無災無難,吃飽穿暖,由盼歸到祝福,似乎不再強調其歸,但卻更深刻地透露了其恩愛情感,反寫了其思歸無望的痛苦內心。
此詩在字數(shù)上由不整齊的雜言形式構成。三、四、五字都有。在句頓上,是由二個三句和一個二句句式組成,有奇有偶,雙奇成偶,顯得自由卻又富于節(jié)奏,十分符合主人公內心獨白的抒情特點;此詩在藝術方式上,有情有景,情由景發(fā),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近似后來美學中的“意象”,體現(xiàn)了我國古人在詩歌的兒童階段對形象的重視;從全詩的主旨看,此詩自然是一首思念之作,但也從側面描寫了帶有原始意味的田園風光,從中也可窺到我國二千多年前農(nóng)村生活的場景,可看作我國田園詩歌的濫觴吧!
下面,把這首遠古之作試譯一下,以助于理解:
夫君服役,歸期遙遙,何時相聚?
雞,要休憩了,夕陽,也要歸去了,更兼有牛羊歸自牧地。
夫君服役,怎不使我愁思萬縷!
夫君服役,遙遙無期,怎能相聚?
雞,要休憩了,夕陽,也要歸去,更兼有牛羊歸自牧地。
夫君服役,可曾渴饑?
上一篇:杜甫《后游》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阮籍《詠懷》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