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曹操
東臨碣石, 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 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 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漢粲爛,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詠志。
《觀滄海》是曹操樂府組詩《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寫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烏桓途中。
北征烏桓,對曹操來說是一次大獲全勝、具有重要意義的戰爭。為清除邊患,鞏固后方,實現統一中國的宏愿,曹操于建安十二年八月出奇兵襲擊烏桓,大破烏桓于柳城。九月勝利回師,路經碣石,詩人乘興登臨,即景抒情,寫下了這篇豪邁的詩章。詩篇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的大海圖景,亦暗含了詩人削平割據、統一全國的壯志宏圖。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碣石,即碣石山,原在河北昌黎縣(一說樂亭縣西南),面對渤海,后沉陷海中。詩篇開始,首著一個“東”字,點明了方向。緊接的“臨”字,既寫明詩人登臨碣石山俯瞰大海的鏡頭,又點出這次觀賞是帥軍經過臨時順便瀏覽。“觀”字則提領全篇,展開視野。詩人登山俯瞰,茫茫滄海盡收眼底,那波瀾壯闊的景象,正恰似詩人那氣吞萬里的氣概和寬廣胸襟。“水何澹澹,山島竦峙”亦緊承“觀”字而來,“澹澹”是形容波浪起伏動蕩不定的樣子。“何”是“多么”的意思,寫出了詩人對浩瀚大海的驚異贊嘆之情。“山島竦峙”指碣石山高峻挺拔。茫茫大海,波濤翻涌,壯闊無比,而高聳挺拔的海中山島,更給人以不可動搖的強勁向上之感,真使人心曠神怡。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兩句是寫島上的風光。這里樹木蔥郁,百草繁茂,盡管是九月深秋,但攝取在詩人眼中和筆下的景象卻是欣欣向榮,蘊含著無限生機和活力。在一般詩人的筆下,秋天則是萬木霜天,葉落蕭條。而這里卻不然,秋天的海島,仍是生機盎然,毫無蕭條之狀。詩中的景物描寫,正顯示了詩人不同一般的情趣。接著又轉而寫海面“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既點出了登臨的時間,又描繪了大海為秋所吹,掀起萬頃波濤,澎湃向前的奇景。爾后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粲爛若出其里”四句,把詩的境界推向高峰,意思是說:太陽和月亮每天從東方升起,又向西方落下,就象從海中升起,又落到海中一樣;星光燦爛的銀河,斜貫長空,其遠遠的一端垂向大海,那銀河就象似發源于這蒼茫大海。詩人以豐富的想象,連用形象比喻,準確地寫出一望無際的遼闊海面那種與天相連的奇觀。太陽、月亮和燦爛的銀河,本是天體中偉大的形象,然而滄海則能吞吐日月,包容星漢,此乃真有吞吐宇宙的氣勢;如此博大的境界也正出自詩人那博大的襟懷。最后兩句,是合樂時所加,與正文意思無關。意思是說:非常慶幸,用詩歌來言志詠懷。
《觀滄海》這首詩,是我國古代寫景詩中出現較早,而又寫得非常成功的名篇之一。在詩歌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詩篇通過遠近高低的景物描繪展示了大海的雄姿,景境開闊,句句皆是寫景,但情在其中,這里融注了詩人觀滄海時的感受,抒發了詩人的雄心壯志,展示了詩人那叱咤風云的豪邁氣概和開闊的胸襟。即景抒情,借觀海而抒懷,足見詩人氣概的豪邁。
詩篇寫景的層次性很強,詩人先寫登臨時所見滄海的全貌,“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接著收回視線寫近處山島上的自然景象,“樹木叢生,百草豐茂”。再舉目遠望寫海中隨風而起的波濤。由此作者產生了豐富想象,寫出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種宇宙間的奇觀。詩的描寫由遠及近,再由近及遠,并溶入豐富的想象;落筆平穩,景象開闊,使讀者隨著詩人的目光而欣賞著大海的壯觀奇景,也隨詩人的情感變化而心潮起伏,思緒萬千。
上一篇:《西樓·宋·曾鞏》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唐·王維》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