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燈未滅夢難成。
披衣更向門外望,不忿朝來鵲喜聲。
李端(733—792)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大歷五年(770)進士, 曾為杭州司馬。后隱居衡山,自號衡岳幽人。李端詩婉麗細膩,工于言情。有《李端詩集》,《全唐詩》編存其詩三卷。
這首《閨情》也是寫思婦通夜不眠,思念丈夫的焦灼之情,因其結句別致, 而不落窠臼。
詩寫晨間的一幕情景, 可是卻透骨入髓地寫出了少婦思念丈夫之情。“月落星稀天欲明”,寫黎明時景色,新警可喜。此句緊承的是第三句“披衣更向門外望”,即少婦向外望所見。抬頭望天,月兒落山,曉星稀疏,天光欲明。她沒有等天大亮就起床了,心情急切,行動迅捷。這是因為一方面她已是徹夜不眠,就在那里盼望早點天亮。“孤燈未滅夢難成”,補敘她夜間情景,交代早起的一個原因。“孤燈未滅”,表明通夜未熄燈,由于思念外出的丈夫,愁慮焦灼,難以入夢,索性對燈苦想,勝過暗中煎熬。既然苦度漫漫長夜,不如希望早點天明, 也可免卻孤棲幽寂,或可緩解內心的苦悶。另一方面還由于聽得“朝來鵲喜聲”。她在這不眠的夜中,想象著丈夫在外是吃苦呢,還是在尋歡呢,是更遠去呢,還是回來著呢,忽然聽得喜鵲鳴叫,“乾鵲噪,行人到”,激起了她內心的喜悅,以為丈夫可能回來了,于是急忙“披衣更向門外望”。“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馮延巳《謁金門》詞)。可是使她失望了,只聞鵲叫,不見人到,所以說“不忿朝來鵲喜聲”,“不忿”,唐人口語,有惱恨、厭惡之意。鵲聲叫她空歡喜,轉而為怨恨,這和施肩吾《望夫詞》中所寫“自家夫婿無消息,卻恨橋頭賣卜人”意思相近。詩人寫這個少婦由苦思到欣喜,由欣喜到失望,由失望到惱恨的心理變化過程,曲折有致,搖曳多姿。
這首詩寫婦人夜不成眠,聽鵲鳴而披衣出門,抬頭見天色將曉,不是按此順序敘寫,而是先寫所見,末寫所聞,中間寫不眠和張望,這么一交錯組織,使全詩變化生姿,饒有興味。絕句雖短,尺水興波,于此可見。
上一篇:《閨怨詞·白居易》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顛倒歌·漢民謠》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