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蘇舜欽·覽照》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鐵面蒼髯目有稜,世間兒女見須驚。②
心曾許國終平虜,命未逢時合退耕。③
不稱好文親翰墨,自嗟多病足風情。④
一生肝膽如星斗,嗟爾頑銅豈見明?⑤
【注釋】 ①覽照: 對鏡照看自己。②鐵面: 無私貌,指不徇私情。蒼髯: 灰白色的胡須。目有稜: 形容目光威嚴有神。稜,威勢。《漢書·李廣傳》: “威稜憺乎鄰國。”③虜:此指西夏。合: 應、宜。退耕: 指退職歸田為民。④好: 愛好。文: 文學。親: 喜愛。翰墨: 筆和墨,引申為文學、文辭的代稱。全句謂: “我愛好文學寫作,而才力不能相稱。”自謙之辭。嗟: 感嘆,嘆息。風情: 原意指風采、風神,這里泛指懷抱、意趣。《晉書·袁宏傳》: “曾為詠史詩,是其風情所寄。”此句謂: “自嘆體衰多病,而以詩文補足自己的壯志懷抱。”⑤頑銅: 愚蠢的銅鏡。頑,固執、愚蠢。明: 賢明的人,自喻。
【鑒賞】 此是作者借照鏡抒發強烈愛國情感的詩。此詩約作于詩人被逐出開封、退居于蘇州吳門之際。那時,“趙元昊自名曩霄,稱夏國” (見《宋史·仁宗本紀》),不斷侵擾西北邊陲,搶掠民財、屠殺百姓。蘇舜欽自幼慷慨大志,當他看到 “是時西賊羌,兇焰日熾劇” (《吳越大旱》),“屠殺熟戶燒障堡,十萬馳騁山岳傾” (《慶州敗》) 的慘景時,他義憤填膺、難以自制,高喊著 “棄硯席,挺身赴邊疆。喋血鏖羌戎,胸膽森開張。彎弓射攙槍,躍馬掃大荒”(《舟中感懷寄館中諸君時得告之山陽挈家》) 的口號,意欲殺敵報國。但是,北宋王朝邊帥驕縱愚庸,“官為承制乳臭兒,酣觴大嚼乃事業,何嘗識會兵之機” (《慶州敗》),每戰常遭慘敗。宋王朝為求茍安,不惜輸贈大量金銀財帛。這使詩人又倍感喪權辱國之恥,而在 《串夷》詩中積極獻策說: “閉之塞漠為良策,啖以民膏是失圖。”然而,朝政黑暗腐敗,權奸嫉賢妒能,對于蘇舜欽這樣 “胸臆大” 的人才,群小早已是 “群目已睚眥”(《感興三首》之三)、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了。面對著權奸壞事干盡,卻得到王朝 “累累受恩貸” 的庇護和提拔; 自己忠心耿耿,卻被廢官放逐,報國無門的現實,詩人只有痛心疾首的自嗟自嘆了: “賤子私自嗟,傷時淚如雨”(《感興三首》之一)。
首聯 “鐵面蒼髯目有稜,世間兒女見須驚”,突如其來、憑空而起,以鮮明犀利的線條勾勒出詩人的自我畫像: 那鐵面無私的面龐,腮邊沖出了灰白色的胡須,那凜然威嚴的目光,炯炯有神,讓那些世間兒女 (甚至包括權奸) 看著都要驚恐退避,表達出詩人激越豪邁的氣勢,一種郁郁不平的心緒溢于言表。
頷聯 “心曾許國終平虜,命未逢時合退耕”,承上聯直抒詩人殺敵救國的決心最終必定要實現,一個 “終”字,下筆千鈞,顯示出決然、斷然的態度。接著,筆鋒突然一轉,卻說自己命中注定生不逢時,壯志難酬,就應該歸田為民。“合”字,正應是 “不合” 的諷刺語,這進一步抒發了詩人心潮難平的怨恨情緒。
頸聯 “不稱好文親翰墨,自嗟多病足風情”。說自己愛好文學創作,但才情不能相稱,身衰多病,且以詩文補足自己的志趣吧! 這是一種發自心底的激憤的自嘲。因為詩人早有投筆從戎的宏愿,現在卻只好重操筆墨,怎能使詩人的心境獲得平衡呢?
尾聯直抒胸臆,激情愈加高昂: “一生肝膽如星斗,嗟爾頑銅豈見明?”又突然振作,詩人說他自己一生襟懷光明磊落,感慨你這愚頑的銅鏡,豈能照出我內心的賢明嗎?詩歌借鏡子只能照出人的表面形象,而照不出內心賢明的事例,痛罵了朝廷的不辨黑白、賢愚莫分; 并突出表明了詩人的不畏挫折,眷戀祖國始終不渝的堅定節操。
詩歌文約而意豐,筆健而韻足,镕裁鑄造,奇警超俗,令人一唱三嘆,不能自已。情節曲折波瀾,迭起迭落,反映了詩人不平的內心起伏及他對人生價值的認識流程。“覽照” 角度的選取,別具匠心,超越了 “頑銅” 的狹小視野,令人馳騁想象,識度超拔; 而且內外開闊,收縱自如,氣勢凌厲,雄奇渾灝。
文章作者:朱靖華
上一篇:愛國詩詞《曹操·蒿里行》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