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照
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
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
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
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
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
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這是《擬行路難》中的第六首。詩中抒寫不平之鳴。
《南史》鮑照傳載:“照始嘗謁義慶,未見知,欲貢詩言志,人止之曰:‘卿位尚卑,不可輕忤大王?!U勃然曰:‘千載上有英才異士沈沒而不聞者,安可數哉!大丈夫豈可遂蘊智能,使蘭艾不辨,終日碌碌,與燕雀相隨乎?”鮑照懷才不遇,胸中郁積碌碌無為的憤懣,傾吐于詩篇之中。如果說,“瀉水置平地”一首寫的是內心的嘆息、愁悶以及自我寬慰的話,那么,這首詩則是強烈地表現自我身世的憤激情緒。詩人采用直露胸臆的方式,渲泄壓抑于胸的情懷,是“慷慨任氣,磊落使才”(劉熙載《藝概》)之作。
開篇“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句,詩人情緒激越,從摹形、擬態、狀聲著筆,“對案不能食”,心緒之混亂已經不可遏制,“拔劍擊柱”,激憤之情因無法抑制而在忍受中爆發,見諸行動,而“長嘆息”的悲憤慨嘆,又深深表達了面對殘酷現實無能為力的愁怨。短短兩句,通過形、態、聲切意入情,把詩中主人公描摹得聲色俱現。陳太初指出:“對案不食,拔劍擊柱,其感尤幾于五岳起臆,瞋發指冠。”(見《鮑參軍集注》集說)拔劍擊柱后的仰天長嘆,是詩人絕望的呼聲,展示了他所面臨的悲劇命運。緊接著,詩中通過多層渲染,采用反筆,刻畫一位“孤且直”的落魄文人形象。他憤世嫉俗,傲岸不屈?!罢煞蛏罆讜r,安能蹀躞垂羽翼”的反詰,實際上是對“拔劍擊柱長嘆息”的激憤行為的解釋,那種裹步不前、垂頭喪氣的失意情態,是奮發有當世志的大丈夫所不能容忍的!詩人運用禽類“蹀躞垂羽翼”的形象化比喻,說明自己對忍氣吞聲現狀的悲憤,和對壯志難伸受壓處境的不滿。在無法忍受的情況下,只好選擇棄官歸田的道路;詩中所抒寫的,表面上是謳歌田家生活的樂趣,實際上是苦中取樂,不是詩人所樂于選擇的生活方式,棄置罷官還家的閑散日子,“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彼崎e適,似悠然,似靜謐,但在這寧靜的生活畫面的抒寫中,卻涵蓋著內心激蕩的情感狂潮,心靈上的難言之痛。強烈的反抗情緒,以舒緩閑靜的筆調從反面襯出,在土木形骸之中,反寫出性格上的錚錚鐵骨。最后兩句露出真情,“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這才是詩人的真正本意。古往今來的才德之士都過著貧賤的生活,又何況自己門第孤寒性格耿直呢!這是發自內心的呼喊。鐘嶸《詩品》說鮑照“才秀人微,取湮當代”。詩末的抒懷正表明了他孤直耿介的人格和對社會的門閥制度的強烈不滿。
這首詩既吸取了民歌的白描手法,又融化了六朝文人詩的藝術造詣。詩中對朝暮親側、婦子歡愉的描寫,完全是采用民歌的格調,明白如話,樸實無華。但全篇又融進了江淹《恨賦》的藝術精神和手法,《恨賦》中寫李陵得不到當世理解時“拔劍擊柱,吊形慚愧?!睂戱T敬通罷歸田里的生活是:“閉關卻掃,塞門不仕,左對孺人,右顧稚子,脫略公卿,跌宕文史,赍志沒地,長懷無已!”鮑照這首詩的內容,與《恨賦》完全吻合,所選擇的主題也相一致。鮑照以詩歌的藝術形式,寄托自己有志難伸的愁恨,說出了失意的知識分子的牢騷和不平。詩中感情奔放,落筆剛勁有力,把沉郁的心境,寫得酣暢淋漓,引起歷代寒士的思想共鳴。
上一篇:韋莊《思帝鄉》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李璟《攤破浣溪沙》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