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倫瀚《武昌秋興》原文與賞析
朱倫瀚
黃鶴高樓聳碧空,晴川杰閣漢陽東。
云吞夏口三秋雨,帆掛天門半夜風(fēng)。
城郭夾江懸一鏡,山川分勢走長虹。
遙憐赤壁煙波外,落日寒沙照眼紅。
黃鶴樓位于武昌蛇山西首高坡上,是歷史上的旅游勝地,“號為天下絕景”。始建于三國時期吳黃武二年 (223),唐代詩人崔顥寫了《黃鶴樓》一詩,李白在黃鶴樓見了這首詩,為之?dāng)R筆,驚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清人顧景星說:“黃鶴樓唐以前不甚著名,李白見崔詩擱筆,顥詩顯,而樓益顯。”從此黃鶴樓便以“云濤煙樹,咫尺千里,夏口、漢陽,蒼蒼如目”的奇特景色而聞名于世。歷經(jīng)宋、元、明、清,逐步形成了“山川大會,古今莫稱”的雄偉氣概。詩人在深秋季節(jié)登上黃鶴樓,極目四望,寫下了這首景象開闊的詩篇。
首句“黃鶴高樓聳碧空”,用一“聳”字,便顯得出手不凡,給人一種挺拔上沖的感覺。晴川閣在漢陽龜山東首禹功磯上,故云“晴川杰閣漢陽東”。晴川閣與黃鶴樓,素有“對江樓閣參天立”之美稱,一在江北,一在江南,樓閣相望,互為對景。晴川閣前臨長江,后倚龜山,山水交融,景色奇特。唐代詩人崔顥登臨武昌黃鶴樓時,隔江遙望對岸龜山前的一派江流,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晴川歷歷漢陽樹”,晴川閣即以此命名。
“云吞夏口三秋雨,帆掛天門半夜風(fēng)。城郭夾江懸一鏡,山川分勢走長虹。”武昌在三國時稱夏口。天門山在安徽當(dāng)塗縣西南,兩山夾江對峙,故名天門。李白《望天門山》詩中有“天門中斷楚江開”一語,作者在此借指龜山、蛇山夾江對峙。“城郭“指漢陽城,“一鏡”指漢陽城內(nèi)的月湖,月湖的范圍原直達(dá)江邊,沿江一堤舊名楊柳堤,后又在湖中心筑一堤,中有三孔石橋。與此兩堤單行,靠近月湖尾端,另有一石堤,通稱龍燈堤。在月湖的東部未淤塞前,三堤臥于湖上,龜山、梅子山突出湖中,湖光山色,交相輝映,可與西湖風(fēng)景比美。在這四句詩里,作者連用“吞”、“掛”、“懸”等動詞,使得大自然景物都給人以一種動感,變得活動跳脫,富有生機(jī),好像將一幅靜態(tài)的山水圖變得氣勢流動,生機(jī)勃勃,這就是被人們稱之為“化靜為動”的藝術(shù)手法。詩歌是語言的藝術(shù),古代的詩人們都很重視文字的運(yùn)用,“吟安一個字。拈斷數(shù)根須”,就是為了選擇最恰當(dāng)?shù)淖盅郏憩F(xiàn)出最美的意境。這在修辭上稱之為煉字,而煉字的主要對象是動詞,如杜甫在《詠懷石跡》 中寫道:“群山萬壑赴荊門”,群山起伏,逶迤不斷,使人產(chǎn)生流走的感覺,杜甫用一“赴”字,就突出了三峽山勢的雄奇生動,與此詩動詞的運(yùn)用可謂同工異曲。
“遙憐赤壁煙波外,落日寒沙照眼紅”。作者佇立黃鶴樓頭,似乎望見了遠(yuǎn)在一百八十里之外的黃州赤壁 (通稱東坡赤壁)。盡管真正的古戰(zhàn)場赤壁是在鄂湘交界的蒲圻縣城西北四十公里處,但古人多認(rèn)為黃州赤壁是真正的赤壁古戰(zhàn)場。赤壁在蘇東坡的生花妙筆之下,格外動人情思,引動了不少讀者的向往憑吊之意,黃庭堅(jiān)就有“武昌赤壁吊周郎”的詩句,往事越千里,赤壁大戰(zhàn)的漫江濃煙早已消散,但青山壁立,處處觸發(fā)人們的思古之幽情。作者是一位武進(jìn)士出身的軍官,自然仰慕周瑜的雄才大略,希望像他一樣立功沙場,然而身處太平盛世,這種愿望自然無法實(shí)現(xiàn),于是只好借憑吊赤壁婉轉(zhuǎn)地表達(dá)了自己壯志末酬的心情。作者看不見黃州赤壁,只有憑自己的想象,將其描繪成夕陽與寒沙交相輝映,這種超越時空的藝術(shù)手法,在古代詩詞中也是經(jīng)常運(yùn)用的。
上一篇:陸銓《武當(dāng)游記(節(jié)選)》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陳應(yīng)和《水云洞記》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