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這是一首寫行旅思鄉的名作。
詩人離家在商洛山中旅行。一日清晨,起身備車,開始趕路。車馬的鈴聲(“鐸”,一種大鈴)打破了拂曉的寂靜,卻沒有打破綿綿的鄉思。“客行”點明客身他鄉的境況,古人有“客行雖云樂,不知早旋歸”句。“悲”,顧念之意,“悲故鄉”即眷戀故鄉。詩人故鄉何在?他本是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現居長安城南杜陵一帶。首聯入筆即寫行色匆匆,鄉思悠悠。二、三兩聯描述旅途見聞,無非是些凄清的景色:一座茅舍,一片殘月;白霜覆蓋板橋,上有行人的足跡;槲葉飄落,鋪砌著山間荒徑;驛站墻頭,枳花在開放,閃爍著白色的光。唯有報曉的雄雞啼聲高亢,但也似乎未給這灰白、冷寂的世界帶來絲毫生氣。春寒料峭,絕早而行,旅途的艱辛,心情的凄苦,皆在不言之中。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懷念故里呢!詩人又陷入了鄉思。這次縈繞腦際的,是昨夜的故鄉夢,是從那慰情夢里幻變出來的美景:池塘彎彎曲曲,成群結隊的鳧雁在嬉戲春水。首聯和尾聯的“悲故鄉”、“杜陵夢”遙相呼應,尾聯的夢境與幻景駢比交織,這一思、一夢、一幻,說盡了詩人的無限鄉心。
這首詩的景物描寫很值得仔細體味。首先,詩中的景物都緊緊扣住了詩題。寫“商山”,除了用“茅店”、“板橋”、“山路”描繪一般山景外,特別選取了商洛地區(陜西省東南部)最有代表性的樹木“槲”和“枳”。詩人也曾用“槲葉曉迷路,枳花春滿庭”(《送洛南李主簿》)的詩句寫這里的春色。而“雞聲”、殘“月”、白“霜”則緊扣“早行”。“霜”上“人跡”尤為傳神,如果太陽升起,眾人行于路,晨霜就要被曬融或踏凈了。那疏疏落落的腳印,一定是早行者留下的。而且這是個春日之晨,因為枳花在春季綻蕾,槲葉雖秋闌即枯,但經冬不謝,次年春枝抽芽才紛紛飄落。其次,景物的組織也頗具匠心。“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兩句采用了“意象并置法”(thejuxtapositionofimagery),即意象之間不用連接成分而直接羅列在一起。意象,也就是藝術形象,在此指詩人筆下的自然景物。這種手法顯然增大了意象的密度,也使它們之間的關聯產生了跳躍性。意象密度大,其信息量就大,所組成的畫面就隨之趨于工細、豐滿;其關聯有跳躍性,就更能調動讀者的思索,他們進行再創造也就有更多的余地,曾加了解讀的趣味。李東陽就“雞聲”一聯評論說:“……二句中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出緊關物色字樣,而音韻鏗鏘,意象具足,始為難得。”(《懷麓堂詩話》)他認為有代表性的意象(“緊關物色字樣”)如此并置,就會取得詩意充盈、畫面豐滿(“意象具足”)的效果。這是十分中肯的見解。“雞聲”一聯因此被廣為傳誦,流布人口。歐陽修曾自作“鳥聲茅店雨,野色板橋春”加以模仿,但評家認為沒有突破原作的范圍(事見朱承爵《存余堂詩話》)。
上一篇: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李白《塞下曲六首》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