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軾
李太白有《潯陽紫極宮感秋》詩。……詩云:“四十九年非,一往不可復。”予亦四十九,感之,次其韻。
寄臥虛寂堂,月明浸疏竹。
泠然洗我心,欲飲不可掬。
流光發永嘆,自昔非余獨。
行年四十九,還此北窗宿。
緬懷卓道人,白首寓醫卜。
謫仙固遠矣,此士亦難復。
世道如弈棋,變化不容復。
惟應玉芝老,待得蟠桃熟。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下詔把蘇軾從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改為汝州(今河南汝臨)團練副使。蘇軾離黃州途中,先到筠州(今江西高安)探望弟弟蘇轍。歸途中,游廬山;到九江,游覽紫極宮。唐代詩人李太白隱居廬山時,曾寫過《潯陽紫極宮感秋》詩。蘇試因其詩有“四十九年非,一往不可復”之句所感,便寫下這首和詩。
當年,李太白游廬山,正是他政治上失意的時期。他入長安三年,雖然得到唐玄宗的征召和稱譽,但因在政治上得不到重用,為國建功立業的理想難以實現;加之他對朝廷的黑暗與腐敗不滿,常借詩歌進行諷喻,結果遭到宦官貴戚的讒言。最后,被迫上疏請還。天寶三年(744)他離開長安,開始以東魯、梁園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生涯。天寶九年(750),李太白離開金陵,至潯陽,訪紫極宮,時年四十九歲。明乎此,便知“四十九年非,一往不可復”真正含意。
無獨有偶。蘇軾于元豐二年(1079)在《湖州謝上表》中發了幾句牢騷便遭到李定、舒亶等人陷害,神宗在御史的圍攻下,只好令御史臺拘捕蘇軾下獄。這就是有名的“烏臺詩案”。其時,蘇軾四十四歲。接著被貶黃州五年,此時游紫極宮,正好四十九歲。
由于蘇軾有感于他與李太白具有相似的政治遭遇和仕途失意的坎坷經歷,因而發出了“世道如弈棋,變化不可復”的深沉慨嘆。“世道”是指社會風氣。“弈”本指圍棋。棋,古時稱弈博之子為棋,此處泛指下棋。俗語謂“世事如棋局局新”,說的是每局棋的變化各不相同,借此說明事物變化莫測的規律。
所謂“世道如弈棋,變化不可復”,即是說,社會風氣有如棋局,千變萬化,各不相同,不容許走回頭路。然而,其言外之意則是,雖然朝代不同,而我和李太白卻都遭受到了同樣的非遇。這種混沌世道,不容許重復再現呵!這里,既寄托了蘇軾對李太白的同情,同時,又抒發了自己對世道不平的憤懣之情。它既是詩人的美好愿望,又是詩人對社會的抗爭吶喊。可是,在黑暗的封建社會里,一切善良而正直的人們,有誰能逃脫這種乖舛的命運呢?
從這兩句詩中,我們還可以得到一點啟示:即是必須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一切事物,既看到事物變化的復雜性,也就是詩中說的“如弈棋”;同時又要看到社會進步的規律性,即“變化不容復”。當然,這不是蘇軾的本意。但他能在客觀上給人們以啟迪,也稱得上是一種積極因素。
蘇軾“世道如弈棋,變化不容復”的認識系游潯陽紫宮時聯想到李白的詩和遭遇而得出的。他寓居紫極宮,由月光而觸發了今古之思。先敘月光之明“月明浸疏竹”,再言月光之潔“泠然洗我心,欲飲不可掬”,最后寫月光之動“流光發永嘆”。明潔的月光如水之流淌,用“浸”、“洗”、“飲”、“流”等與水性相關的詞,使之從時光流逝中回想到自己“行年四十九”,從而“緬懷”和自己現在同樣年齡的李白,李白已作古,時移世遷,想不到自己卻有了和他同樣的遭遇。詩人從自身、他人,此時、彼日的鉤連中上升到理性的認識,得出富有哲理性的結論。這就使結論如水就下,成自然之勢,瓜熟蒂落,無強扭之跡。這也是這首詩感人之處,益人之處。
上一篇:《和張秀才落花有感·[唐]李商隱》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和謝監靈運·[南北朝]顏延之》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