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雜詩三首
一
九州生氣恃風雷(1),萬馬齊喑究可哀(2)。我勸天公重抖擻(3),不拘一格降人材(4)。
【解析】這首詩選自《己亥雜詩》。從詩末作者的自注中得知,道光十九年(1839年),由北京辭官南歸,路過鎮江時,有上萬人祭拜玉皇及風神、雷神,道士請求詩人代他們寫了這首祈禱天神顯靈的詩歌。詩人則借此機會,摘取眼前祭神的事物,借題發揮,巧妙地表現了他不滿社會現實,要求變法圖強的改革思想。前兩句是說,中國要想生氣勃勃,只有依靠疾風迅雷般的社會變革,才能沖破那種令人可哀,死氣沉沉,毫無生氣的局面。概括地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的黑暗,在清王朝封建專制的統治下,人們思想受到嚴重的壓抑,整個社會都暴露出一種即將崩潰的衰敗景象。詩人懷著強烈的時代危機感,認為只有如“風雷”般地急速猛烈地進行社會變革,才能改變“萬馬齊喑”的狀態。詩人呼喚改革,渴求祖國的新生,感情深沉而激烈。后兩句是說,我勸天公重新振作起來,要打破傳統的常規,不拘一格地選拔人材。詩人把變革社會的希望仍然寄托在“天公”身上,希望能夠首先改變用人的政策,打破常規,選拔能夠變革中國,使中國出現欣欣向榮局面的人材。詩人對于清王朝的扼殺人材,政府官員的昏庸無能深為不滿,因而他才憤慨地大聲疾呼,奉勸“天公”改變用人的政策。反映了詩人對于人材的重視,把社會的變革,首先放在打破常規,選拔能夠領導變革、進行變革的人材上。詩人的這種認識是可貴的。全詩充滿關切國家命運,昂揚激憤,渴求變法圖強的改革精神和愛國熱情。語言樸實、通俗,比喻形象、貼切,善于運用浪漫主義的手法,把眼前道士祭拜“風雷”、“天公”的迷信活動,借題發揮,隱喻社會現實,表現了詩人強烈的改革愿望和理想,極富感人的魅力。
二
只籌一纜十夫多(5),細算千艘渡此河。我亦曾糜太倉粟(6),夜聞邪許淚滂沱(7)。
【解析】此詩是《己亥雜詩》中的一首。篇后自題“五月十二日抵淮浦作”。作者路過淮河時看到一只只運糧船,不禁思緒萬千。全詩四句從辛勤勞動、灑下汗水的纖夫們寫起。為了裝滿統治者的糧倉,他們一步一步地艱難前行著。詩人深深為勞動者的艱辛所打動,聯想到自己耗費了國家財富、勞動者的血汗,卻對國家和人民無所貢獻,內心感到十分慚愧。詩人大膽的剖白自己,同時也對黑暗的清王朝以及那些只圖享樂,不勞而食的大批官僚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全詩真誠地描述了詩人此時復雜的心理矛盾,寫得十分自然、流暢,表現了高超的創作技巧。
三
不論鹽鐵不籌河(8),獨倚東南涕淚多(9)。國賦三升民一斗(10),屠牛那不勝栽禾(11)。
【解析】詩人在這首詩中譴責清政府的統治者既不講求生產,又不興修水利,只知搜括人民的血汗。概括了當時農村“屠牛那不勝栽禾”的破產景況,反映了當時的主要矛盾,批判了官府的腐敗。詩是七言絕句,格律嚴謹,從敘事中來表達自己強烈的愛憎感情。語言精煉樸實,通俗易懂,感染力強。
上一篇:經典《州橋》詩詞解析
下一篇:經典《常建》詩詞解析